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混合型颈椎病案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5/3/3 浏览量:

混合型颈椎病案

王某,女,47岁,某中学校长。

初诊(2010年4月20日):主诉:颈项反复疼痛2年,加重4月。患者平素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疏于锻炼。2年前出现后项明显酸胀不适,活动欠灵活,痛甚时伴有左侧偏头痛、左侧无名指小指胀麻,改变体位后略有改善,曾到某教学医院接受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牵引治疗,治疗期间症状缓解,但停止治疗后症状再度出现,仍以颈项后侧胀痛,疲劳后加重为主,迁延未愈。4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后项疼痛加重,尤以颈项前屈位疼痛明显,活动欠灵活,偶伴有左侧偏头痛、左侧无名指小指胀麻,尤其以夜间睡觉时为甚。曾到在某职工医院接受中医理疗,治疗时颈项症状有所缓解,但停止治疗后症状依旧,经人介绍到我科住院诊治。现在症:后项强痛不舒,低头位疼痛加重,仰头位略缓解,颈项活动欠灵,伴双肩、左侧无名指小指胀麻,偶有左侧偏头痛,无头晕、心悸、胸闷、恶寒发热、口干口苦,夜间睡眠时间较晚,纳眠可,二便调。查:神志清楚,精神尚好,面色少华,形体适中,步入病区,语音清晰,舌淡红,舌下脉络少量瘀点,苔薄白,脉涩;后项部肌肉较紧张,C2/3/4/5/6棘突左侧旁开1.0cm压痛,未引出头部及左侧上肢放射痛,可引出左侧肩胛间区轻度放射痛,臂丛神经牵拉痛(-),体位眩晕试验(-)。MRI提示:C4/5椎间盘突出。西医诊断:混合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病。辨证:筋骨劳损、瘀阻太阳经脉。拟以养血柔筋、活血通络法治之。

针刺:刺颈百劳,捻转法先泻后补,得气后加温针灸1壮;刺双天柱、大杼、肩井,得气后加电针疏密波刺激20分钟;平补平泻养老,留针20分钟。

推拿:舒筋手法放松颈项、肩背肌肉,继以卧位牵引旋转法改善颈椎棘突左侧压痛症状。

颈椎坐位牵引,5kg/20分钟/次。

嘱:避免久坐伏案,适当参加颈项上肢功能锻炼。

二诊(2010年4月29日):诉颈项疼痛基本消除,左上肢偶感轻度酸胀,近期未发生偏头痛。查:一般情况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颈项肌肉放松,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续前巩固治疗。嘱:适当加强功能锻炼。

三诊(2010年5月6日):诉颈项疼痛消除,其左上肢疼痛麻木明显消失。近两日以疲劳后左侧轻度偏头痛为主,尤其在按压左侧天柱穴时可诱发偏头痛现象。鉴于患者病程时间较长,通过针刺、推拿手法等治疗后所有缓解,但在络之瘀血未清,故而增以内服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

处方:桃仁12g、红花12g、赤芍6g、川芎6g、桂枝12g、生姜9g、葱白3根、全蝎粉3g(装胶囊吞服),黄酒50ml,五剂,日一剂。

四诊(2010年5月12日):诉颈项痛及左侧偏头痛消除,尝试伏案工作2小时未见复发。遂停止治疗,嘱:避免久坐伏案、适当加强颈项、上肢功能锻炼,每日晨昏作头面部及颈项自我按摩一次。

随访:2010年7月10日。诉未发生颈项疼痛及偏头痛症状。

按:患者中年女性,平素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而疏于运动,以致颈项肌肉过度屈曲位紧张而出现劳损,日久则瘀血内生。“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瘀阻足太阳经脉而见后项强痛、活动不灵;“少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阻于手太阳经脉则见肩胛间区、肩井部位胀痛不利、手小指麻木、活动不利。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运动时阳气充沛则疼痛不显,静止(如夜间)时阳气不足则加重瘀血之象,故而疼痛反甚。患者尚有“偏头痛”症状,按常理侧头痛多属少阳经输不利所致,但细究《内经》也发现“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是动则病嗑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均交代了侧头痛及项痛、肩臂痛,而足少阳在“是动、主病”中未曾言及颈项疼痛一说。故而考虑颈椎病所引起的偏头痛应责于太阳经病。

故治以手足太阳经穴位为主,能疏通太阳经气、活血通络、缓急止痛。辅以通窍活血汤以活血祛瘀、通窍止痛。方中原有一味麝香为君药,以通达十二经,通窍活血,但该物罕见而价格甚贵,故以桂枝、全蝎代用,桂枝入太阳经,能活血通经,全蝎入肝经能祛瘀活血、解痉通络,二药合用则能祛太阳经之瘀血,通达经络。红花、桃仁、赤芍、川芎、黄酒均有活血祛瘀功能,专为瘀血而设;瘀血阻于上部,故用姜、葱引达上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