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复发性口腔溃疡(郭剑华主治)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5/3/3 浏览量:

患友:先某某,女,52岁,经济业务人员,重庆市渝中区人。患者口腔长期反复溃疡近2年,舌质红,苔黄腻少津,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经多方医治无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此为阴虚湿困,虚火上炎所致,予以增液汤加味内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初诊(2010年8月27日):患者因“颈腰部反复疼痛3年”来我科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患者诉口腔长期反复溃疡近2年,且长期便秘,伴见腰膝酸软,纳差,口腻,口干喜饮,但饮水量少,小便黄而量少。查体:两颊粘膜、口唇、舌尖及舌面可见0.1cm ×0.15cm~0.2cm×0.25cm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5处溃疡,表面较红,疼痛较甚。舌质红,苔黄腻少津,脉细数。郭老师查房时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指出此为“阴虚湿困,虚火上炎”所致。方拟增液汤加味治之:

处方:

玄参30g、生地30g、麦冬15g、熟大黄6g、厚朴10g、黄连6g、藿香15g、佩兰10g、杏仁10g、白芷15g、甘草6g,3剂,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1剂。

二诊(2010年8月30日):患者服用前方后口腔溃疡面缩小,疼痛缓解,纳差、口干腻喜饮等症状有所改善,但大便仍干结难解,根据患者目前病情,故前方熟大黄加至9g、加柏子仁12g,以达润肠、化湿、通便的目的,3剂,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1剂。

三诊(2010年9月3日):患者诉食欲有所增加,大便先干后溏、口腔溃疡消失未再复发,仍感口干腻喜饮,舌质红,苔少,脉濡细。续前方治疗。

四诊(2010年9月8日):患者诉昨日因食用辣椒后感觉口腔粘膜疼痛,但未出现溃疡,大便先干后溏,但较为通畅,口干腻喜饮较前减轻。根据患者目前病情,在前方基础上加知母10g以清热生津、润燥滑肠。

五诊(2010年9月14日):患者大便较通畅、口腔溃疡消失未再复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伤,可自愈,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发生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蓝色假膜溃疡,边界清楚,周围粘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为主要特征。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发生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蓝色假膜溃疡,边界清楚,周围粘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口疮”、“口疡”范畴。“口疮”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首次指出口疮以火热为基本的发病因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其认识逐渐深入。如《丹溪心法•口齿》篇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指出脾气虚弱与口疮有密切联系。《圣济总录》认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而为口疮。”指出了口疮与心脾二脏的关系。清•齐秉慧在《齐氏医案•口疮》中进一步提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认为上焦实火熏蒸,下焦阴火上炎,中焦虚寒或脾虚湿困均为本病之病机。本患者素体阴虚湿盛,湿不化津,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伤口舌,乃至口舌生疮。采用增液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方中玄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此三者合用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配熟大黄、厚朴、黄连、柏子仁以泻下通便,由于熟大黄泻下通便力缓,而不用后下;杏仁取其即能润肠通便,又能宣发肺气之功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以宣发,则大肠才能通畅;佩兰、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白芷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药共用以达滋阴、润肠、化湿、通便的作用。

患者平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经常湿润口腔,避免口腔干燥。妇女经期前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多饮水。另外还需注重日常饮食调理,以减少口疮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