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疗法是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医务人员借助包括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去影响病人的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去帮助患者改善其认识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对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矫治,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以达到治疗或康复的作用。《内经》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地认识,特别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整体调治,有时甚至将心理治疗放在第一位。《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有一套系统理论,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提出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即“悲胜思……恐胜喜……喜胜忧……思胜怒……怒胜思。”这种治疗就是利用五行相胜的原理,用一种情志来调节相应所克的情绪而达到气血平和的心理疗法。
郭剑华主
传统中医筋伤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些非药物综合治疗,如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明代著名医家扬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一书中,有“以意通经按摩”一语;《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凡针悬于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之伪真,四曰制砭石之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也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指出针刺之法,治神为全。在这里,将“治神”放在了第一位,认为医患双方的精神因素,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是诊病、治病,高明的医生所把握的关键就是“神”。作为从事筋伤疾病研究和治疗的医生,怎样才能应用心理治疗的原理,把握患者的心态,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疾苦呢?
1、医者要“积神于心”,做到志意专一,聚精会神。
《灵枢·五色篇》说:“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九针十二原》说:“持针之道……神在秋毫,意属病者”,又说:“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于两衡,神属无去”。由于神主宰着医者的一切活动,临症过程中,要求医者在治疗过程,必须志意专一,聚精会神,密切观察和了解病人神态变化和对治疗产生的反应,从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在针刺之前,医者要排除一切外部干扰,把注意力集中于针刺治疗上来,达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行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的境地;进针时,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把握进针时机,做到“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进针后,注意病者的神态变化,细心体会指下反应,“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然后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如果医者不能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则必然影响治疗效果。
2、医者要言行一致,做到举止谨慎,言恳意切。
医者的言行、举止、神情对患者的心理反应有着重要影响。《素问·疏五过论》说:“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医生在治病过程中若能神情严肃,举止谨慎,言恳意切,以动患者之神,则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反之,如果“医不能严”,举止轻浮,或言语不慎,都会给病人造成对医者的不信任感、对疾病恢复缺乏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反应,难以配合治疗,甚至会产生“恶于针石”、“病不许治”等不良后果,导致“病必不治”。通过治神,使其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治病的信心,以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我们作为医生必须做到言恳意切,善于与患者进行交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病人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对病人怀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一方面要用恰当的言行、良好的情感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医生要保持好的心态和情绪,在病人面前善于克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自己心境不佳时,绝对不应向病人发泄。因为医生是病人的观察对象,不良心境会增加病人的消极心理,影响康复。并且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医患之间不能产生治疗所需的“共振”,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情的心”去为每一位病人解除痛苦。
3、医者要善于沟通,做到正其神、安其神。
《灵枢·小针解》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调经论》也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经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奏理,真气乃相得。”指出医者应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诱导,达到治“神”的方法。《灵枢·邪客》篇说:“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这里也指出在进行针刺前,医者通过“闭户塞牖”、“深居静处”、“毋闻人声”等方法,使病人“安其神”,从而集中精神,“令志在针”。又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这里指出医者应使患者精神、情绪安定方可针刺;进针后,也要保持病人的安定,做到《标幽赋》所说的“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病人因病魔缠身而影响正常活动时,或疾病威胁生命时,会产生焦虑心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也会产生异常心理反应。医生要善于倾听病人的诉说,成为病人忠实地“听众”,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因为病人的诉说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过程,医生可以给予解释和诱导,使病人得到安慰和解脱,医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病情。同时,医生还应当将有关疾病的健康保健知识传授给病人,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懂得生活、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复发,并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暗示、信心和勇气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循、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可使大脑产生内啡肽,这种物质的止痛作用远远大于吗啡,从而达止痛效果。郭老师通过20余年的研究发现,在筋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地引进心理治疗模式,在针对病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用的暗示疗法、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均可有机地结合在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当中,以求达到治“神”的目的,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