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项痹案(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5/4/13 浏览量:

 

项痹案椎动脉型颈椎病

张某某,男,63岁,专业技术退休人员。

初诊(200916)患者因"颈项酸痛不适伴反复眩晕3月余,突发性加重5"前来就诊并收治入院。患者既往长期从事久坐伏案工作。于3+月前因做家务事时低头时间过长而出现颈项酸痛不适,并伴见眩晕、恶心欲吐,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自行坐位休息后逐渐缓解,未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此后患者每因低头劳累过长即感眩晕、恶心及颈项部酸痛不适,自行口服尼莫地平、敏司朗等药物后稍后缓解,其他未作任何检查和治疗。5天前患者又因做家务事时低头过久而再次突发短暂性眩晕,且发作时眩晕感明显,伴见恶心,无双上肢疼痛麻木、羞明畏光及呕吐等症状;经自行口服尼莫地平、敏司朗等药物未见缓解。颈椎MRI检查示(200-1-9MR号:59466):颈椎屈度异常;椎体骨质增生;颈4-55-6椎间盘向后突出;颈5-66-7两侧椎间孔狭窄。查体:颈项肌肉较紧张,颈5-7椎间隙两侧旁开1.0cm处压痛(+),未引起双上肢明显放射痛,肩胛间区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体位眩晕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项痹(肝肾不足、脑海失养为本,瘀血阻络为标);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采用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为主进行治疗,确定治法为“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养筋通络”。针刺风池、颈部夹脊穴、大椎、双侧肩井,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针刺百会、足三里、肾俞,采用捻转补法,配合温针灸各2壮,日1次;颈椎舒筋解痉类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施以点、按、揉头部腧穴;再施以仰卧手牵旋转手法,日1次;内服颈舒胶囊2克、日3次;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香丹注射液20毫升,日1次。住院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避风寒,勿久坐久伏案。

二诊(2009112日)患者诉颈项酸痛不适及头晕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偶有反复。停止输液,其余方法同前治疗。嘱其注意休息,勿久坐伏案,配合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三诊(2009118日)患者诉颈项酸痛不适明显减轻,眩晕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恢复正常。续前治疗,嘱其注意休息,加强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四诊(2009121日)患者诉颈项酸痛及眩晕症状消失,临床痊愈出院,并嘱其坚持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随访1年未复发。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头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应与梅尼埃病、贫血及脑动脉畸形等疾病进行鉴别。临床中我们采用老师自主创新的颈椎病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通过针刺颈部腧穴可以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减轻椎体对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因颈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对椎动脉造成的压迫、扭曲状况,亦可缓解附近血管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供血。并能达到畅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的作用。配合电针及温针,则能够改善颈部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和缺氧状态,调整脊柱内外环境,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血管,增强脑供血,从而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症状。颈部推拿及仰卧手牵旋转手法能够迅速、有效的缓解颈项局部肌肉的痉挛,减轻椎动脉的外在压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椎动脉的血流通畅,增加头部的血液供应。内服颈舒胶囊和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则可以扩张微动脉,改善心脑供血,降低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有研究表明血管性因素的改善有利于眩晕等症状的减轻。我们特别强调颈肩部的主动的适宜的功能锻炼,因为通过自主锻炼能够保证颈肩部肌肉和脊柱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脊柱周围肌肉的外在活力,纠正不良姿势,从而加强对深部韧带、椎间盘及小关节的稳定性。还有助于松解粘连,维持硬脊膜在椎管内的活动度。老师认为在发病早期,宜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久坐伏案等,但对于慢性发病的患者,并不适宜过多的卧床休息,长期卧床会造成肌肉松弛、四肢无力、食欲减退、血循减弱,出现“久卧伤气”的气虚症状,反而不利于后期的恢复。同时功能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式的进行,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提高、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