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案(椎动脉性型颈椎病)
马某某、女、37岁、行政办公人员。
初诊(
入院后治疗采用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针刺风池、风府、颈椎夹脊穴、双侧肩井、四神聪,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连续波刺激,每次20分钟,日1次;针刺百会,采用捻转补法,配合温针灸2壮,日1次;针刺后溪、合谷、大椎、天柱,采用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日1次;推拿采用舒筋解痉类手法,主要采用滚、拿、揉放松颈肩部肌肉,采用点、按刺激头部腧穴;再施以仰卧手牵旋转手法,日1次;颈椎牵引5公斤、日1次;内服颈舒胶囊2克、日3次。
二诊(2009年11月2日)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6次后诉颈项强痛伴双侧肩胛部酸胀痛较前减轻,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头痛症状消失,睡眠有所改善。方法同前治疗。嘱其注意休息,勿久坐伏案,配合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三诊(2009年11月16日)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20次后临床症状消失,临床痊愈出院,并嘱其继续加强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头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国内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7.3% ,约占颈椎病的1O~15% ,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椎动脉狭窄。内在因素有血管动力学异常、动脉硬化性改变等,外在因素包括椎间盘突出或退变、椎体失稳、椎体及钩突骨质增生,以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软组织直接或间接压迫是贯穿整个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由于软组织的急性和慢性损伤痉挛炎症,导致颈椎平衡紊乱,加重椎间盘及关节的退变,从而造成椎动脉的狭窄、变形,加重头部的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临床中我们采用
1、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穴等穴位可以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减轻椎体对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因颈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对椎动脉造成的压迫、扭曲状况,亦可缓解附近血管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供血。针刺后溪、合谷、大椎、天柱等穴位能畅通督脉、疏利太阳经气,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配合电针及温针灸治疗,则能够改善颈部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和缺氧状态,扩张脑血管,增强脑供血,从而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症状。
2、颈项及头部采用舒筋解痉类手法能够迅速、有效的缓解颈项局部肌肉的痉挛,减轻椎动脉的外在压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椎动脉的血流通畅,增加头部的血液供应。同时也为颈椎不稳的纠正、恢复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通过实践和理论的证明,对于后枕部适当的推拿,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中采用仰卧手牵旋转手法进行颈椎调整,可使颈椎结构的不稳状态得到纠正,最终减轻或消除椎动脉以及交感神经受刺激的因素。
3、颈椎牵引能使椎间隙和椎间孔扩大,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外突力,后方小关节的错位和滑膜顿也可因牵引而得到纠正,也可使扭曲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获得伸张,改善脑的血液循环,使受压、扭曲、变形的椎动脉得以恢复正常。
4、内服颈舒胶囊可以达到祛风寒、化痰湿、补气血、益肝肾、活淤血、通经络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颈舒胶囊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及活血化瘀作用。
5、配合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能够保证颈肩部肌肉和脊柱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脊柱周围肌肉的外在活力,纠正不良姿势,从而加强对深部韧带、椎间盘及小关节的稳定性。功能锻炼还有助于松解粘连,维持硬脊膜在椎管内的活动度。郭老师认为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能提高和巩固疗效,并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