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时间:2009年08月12日。主诉:颈项反复强痛伴头痛2年,复发1周。患者平素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劳神多虑。2年前出现颈项、肩背部胀痛,伴侧头部胀痛、掣痛,时有眩晕感,曾到市一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通过内服止痛药后症状逐渐缓解。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侧头痛、头晕频繁加重,每约下午4-5时许头痛头晕加重,伴面部烘热,颜色晄白,曾在我科按“脾气下陷、虚热上炎”治疗获效。1周前患者因工作劳累而出现颈项酸软、巅顶胀痛,故于今日到我院再次住院治疗。现在症:巅顶头痛、胀痛为主,痛时额面发热,面色少华,晨起无口苦咽干,但多饮,不思食,睡眠较差,二便调。查:神清,精神略显倦怠,面色少华,舌边微红,苔薄白,左脉细,右脉弦。颈项肌肉轻度紧张,C4/5棘突轻微压痛,未引出侧头部及肩背部胀痛,体位眩晕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MRI:C3-6椎间盘膨出;C6-7椎间盘突出。C5/6椎体骨质增生。
辨治:患者中年男性,前次按"脾气下陷、虚热上炎"治疗后症状消失,而本次诱因劳倦致巅顶头痛,痛时额面发热,精神不振,此为劳倦内伤、虚火内盛,虚火上炎则巅顶头痛、额面发热;脾虚则精神不振、夜寐不宁。左脉细、右脉弦当虑虚火伤肝、肝阴不足、横克脾土之象。西医诊断:颈椎病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肝旺脾虚、虚火扰动肝胆经脉)。治以健脾舒肝、通络止痛。
治疗:电针密波刺激C6夹脊穴、肩井;针刺阳陵泉、复溜,留针20分钟;下午3-5点温灸双侧肾俞20分钟。轻手法疏筋推拿,辅以C6椎定点旋提法。日一次。
中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g、生晒参12g、白术9g、炙甘草9g、当归身12g、陈皮9g、升麻3g、柴胡6g、葛根15g、知母12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嘱:培养良好生活起居、作息习惯,适当加强功能锻炼,饮食上忌辛燥刺激之品,可炖服山药瘦肉汤。
二诊:2009年8月18日。诉头痛及颈项酸强症状基本消除,午后及夜间无加重现象,运动无受限,思食知味,睡眠好,二便调。查体未引出明显阳性体征,舌尖红,苔薄白,脉缓有力。继续巩固治疗,方有效则再续七剂,日一剂。
三诊:2009年8月26日。诉颈项及头痛症状消失,偶尔在疲倦时感到稍有不适,余(-)。查颈项柔和,无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和有力。以温灸足三里、中脘、肾俞、涌泉为主。改汤剂为补中益气丸内服,日两次。
四诊:2009年9月4日。诸症消除,自能坚持伏案工作2小时而无症状复发。今日出院。嘱:继续服用补中益气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头痛是颈椎病常见症状之一,根据头痛部位归经不同,可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等。而本例主要表现为颠顶部位疼痛为主,且痛时额面发热,应考虑厥阴、阳明为主,阳明属土、厥阴属木,加之患者平素劳神多虑,易伤脾胃,土虚则木旺,木旺则加重土虚,以至虚火上炎头面而见疼痛。《内外伤辨惑论》曰“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其颈项不适亦为劳伤所致,故从劳倦内热角度进行治疗则可消除病机,缓解症状。
刺夹脊穴、肩井能调达颈项经络经气、行气止痛;刺阳陵泉、复溜以舒肝潜阳、养阴柔筋;温灸肾俞振奋肾阳以振脾阳,同时可引火归元。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可见补中益气汤正合本证脾虚肝旺、虚火上炎之病机。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生晒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同时柴胡也是舒肝要药,能舒肝以达健脾运之功。加入知母一防黄芪太燥,二可滋阴降火。葛根为舒缓项强之专药,同时可生津益胃,升阳健脾。除此之外,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工作习惯,也是改善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