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某、女、46岁、公务员,因 “颈项强痛伴头晕3年余,加重1周”来诊,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四诊合参,郭师辨证为“寒凝筋脉、气滞血瘀”之颈椎病(椎动脉型);投以“颈舒汤”加味以共达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初诊(2012年5月12日):患者因“反复颈项强痛伴眩晕3年余,加重1周”前来就诊。患者主诉“颈项强痛,起卧时眩晕及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伏案过久、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发作频繁,并伴见双肩胛部酸胀痛,起卧床及头部有弧度较大的转动时眩晕加剧,有心悸恶心、头痛、耳鸣等症状。一周前因受凉而致颈项不适、头眩晕症状加重,行走发飘感,并有出汗、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浮缓。颈椎MRI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C4-5椎椎间盘突出。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僵硬,头转动欠灵活,C4-7椎棘突两侧压痛,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及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明显,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中年女性,长期伏案工作,而致颈项部肌肉筋脉劳损,气血不畅,出现颈项不适、眩晕恶心。加之患者复感风寒而至颈项强痛及眩晕,行走不稳加重,伴有头痛、耳鸣、出汗、恶风等症状,其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此皆为寒凝筋脉之征象,四诊合参,中医诊断“项痹病”(风寒痹阻、血凝筋脉);西医病理分型:椎动脉型颈椎病。
处方:
葛根20g、白芍15g、桂枝12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桂枝12克、羌活12克、狗脊20克、全蝎粉6g(装胶囊吞服)、生姜10g。5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并以药渣加水适量煎煮后用棉毛巾浸湿拧干热敷颈肩部。
二诊(2012年5月17日):患者服上方5剂,颈项强痛、汗出恶风诸症明显减轻,仍有轻微颈项不适、眩晕、耳鸣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微涩。前方去生姜、羌活加川芎15克、丹参10克、天麻12克,继服3剂,嘱其调节情志,静养休息,避风寒,配合颈部功能锻炼。
三诊(2012年5月21日):患者诉:颈项强痛及眩晕心悸诸症基本消失,偶有短暂头晕感,纳差,余未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微涩。郭师以颈舒汤加减。处方:葛根15g、白芍15g、桂枝1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狗脊20克、陈皮20克、白蔻6克。3剂、水煎服,日1剂。3剂尽诸症痊愈。随访1年病情未见复发。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常见,主要是因椎动脉受压或受到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症候群,当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失稳,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致血管狭窄或折曲改变,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头痛、耳鸣、眼胀、心悸、视力减退等症候群。此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以颈项不适、体位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的 “头痛”、“眩晕”等范畴,患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致颈项部肌肉、筋脉劳损,气血不畅,加之外感风寒,寒凝筋脉而出现颈项强痛不适及头晕、耳鸣、出汗、恶风等症状。郭师采用颈舒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神经根型颈椎病同样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属于中医的“痹症”、“项强”等范畴。
“颈舒汤”方由数个经方和时方优化组合而成。《伤寒论》之“桂枝加葛根汤”去姜枣以解肌舒筋;《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以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内外伤辨感论》之“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湿、温化痰饮;《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去姜枣以温通血脉、柔养阴血;同时用狗脊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以全蝎以搜剔经络、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寒、化痰湿、补气血、益肝肾、化淤血、通经络之功效。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颈舒胶囊中黄芪、当归、全蝎、狗脊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桂枝、茯苓、白术可降血脂、增加动脉弹性;葛根、白芍、甘草可缓解血管及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等。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祛风散寒除湿化痰药,对炎症反应表现的毛细血管渗透性亢进、组织液渗出、局部肿胀均有显著的效果;对物理和化学刺激致痛的动物模块均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可以解除对神经、血管、肌肉等的不良刺激,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