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华佗夹脊穴,也称夹脊穴,佗脊穴,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最早提出明确位置概念的是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近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归入经外奇穴。据1990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夹脊穴的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上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 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畴。据夹脊穴的位置特点及现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围内的所有穴位,于脊中线旁开0.3~0.5寸较为安全。郭剑华主
一、治病机理
从经络方面认为,夹脊穴内夹脊里督脉,外临膀胱经。《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 ……别走太阳,入贯膂。”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可见,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夹脊穴的针灸效应是通过“督脉之别”、“督脉”和膀胱经得以发挥。督脉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通过督脉之别,与督脉之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且夹脊穴与诸脏腑背俞相邻,五脏六腑之气均有此输转。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针灸夹脊穴时能起到夹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通过夹脊穴的穴位解剖可见,每穴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通行,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穴区部位,胸、腰、骶神经的后支呈节段性分布,故华佗夹脊主治按区划分,由于同一节段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神经支来自同一脊神经后支,支配同一节段骨胳肌,因此,针灸应用中,背俞穴与同节段内华佗夹脊主治相近。根据神经解剖学研究,交感神经纤维通过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系,并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器官和脏器,针刺入穴位后,引起针感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到交感神经末稍释放的化学介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选穴特点:
1、郭老师临床取颈部夹脊穴位置在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3寸,腰背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并且将各部位的夹脊穴主要作为治疗颈、胸、腰椎疾病的主穴,每次取夹脊穴2-4个,同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辨证配以辅助取穴。
2、郭老师认为腰背部的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3、T5、T7、T9、T11、L2 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以以夹脊穴代替背俞穴使用。
3、根据临床查体发现,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常反映在夹脊穴有压痛,或有阳性反应点及条索样结节,由于压痛点、阳性反应点或条索样结节反映病变的根源所在,因此郭老师临床要求必须取该穴进行治疗,常会获得速效。
三、针刺方法:
1、斜刺:即针尖以45度或75度向脊柱中线刺入。主要适用于颈部夹脊穴,且体型较瘦的患者。
2、直刺:即针尖垂直于皮肤刺入。郭老师认为直刺华佗夹脊穴安全可行,通过局部解剖知识,可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同身寸为标准,深刺时均能抵达椎板,在椎体上测得椎板侧缘距中线宽度,最窄处也达
3、梅花针叩刺:本种方法主要用于外伤肿胀、穴位压痛明显的患者,如急性腰扭伤、胸腰椎小关节错位等,通过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放血,可以达到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四、灸疗方法:主要有隔物灸和艾盒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为患,且体质虚弱、怕冷的患者。
1、隔物灸:主要采用隔姜、隔蒜灸,即在病变部位的夹脊穴上分别放上厚约
2、艾盒灸:即是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盒中,并放在病变部位的夹脊穴上施灸,每次20~30分钟。
五、推拿手法:
1、滚法:分为鱼际滚法和四指滚法。鱼际滚法即是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四指滚法即是用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颈、胸、腰部夹脊穴均可运用此法,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松弛颈及腰背部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2、推法:分为拇指推法和掌根推法。拇指推法即是用两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分别放于脊柱两侧夹脊穴,其余四指并拢作支点以助拇指用力,由上而下平推;掌根推法即是以两手掌根为着力点分别放于脊柱两侧夹脊穴上,由上而下平推。郭老师要求施术时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用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可以涂抹少量油性递质或滑石粉,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点压法:分为两点式点压法和三点式点压法。两点式点压法即是用一手的食、中指指端分别放于棘突两侧对称点压脊柱两旁的夹脊穴,从大椎旁开的夹脊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三点式点压法即是用食、中、无名指指端呈∴形状,中指为三角形上点,食、无名指分别为其余两点,上点点压督脉穴位,下两点分别对称点压脊柱两旁的华佗夹脊穴,从大椎及大椎旁开的夹脊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在点压时要求要有一定的力量,要尽量追求渗透感。
4、弹拨法:分为单指弹拨法可叠指弹拨法。单指弹拨法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夹脊穴或夹脊穴上及周围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在点按的同时并左右拨动,力量由轻到;叠指弹拨法是指用双拇指重叠,以加大指力,用下面的拇指指腹点压并左右横向弹拨夹脊穴及周围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在点按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郭老师要求用力要均匀、深透力要强,在点按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等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