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因慢性损伤后,软骨肿胀、龟裂、破碎、侵蚀、脱落,最后与之相对的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病理改变,而形成髌股关节的骨关节病。其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屈伸功能障碍。中医病名“膝痹”。多因先天性髌骨发育障碍,膝关节长期、用力、快速屈伸而发病。好发于运动员、长期劳作,体位不当者;易因运动后,天气变化,调摄失宜而诱发。
郭剑华主
一.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制定;中医症候分类根据我科长期临床观察、总结而自拟及分型。
1 诊断依据:
序号 |
条件 |
1 |
近1个月内膝部不适,继而有髌骨后方疼痛,膝内侧隐痛,活动时或活动后疼痛加重,上、下楼梯尤为明显。 |
2 |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中、晚期侧位片示髌骨股骨髁间隙变窄、髌骨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髌骨和股骨髁骨赘形成,髌骨软骨面粗糙不平。 |
3 |
MRI片侧位显示髌骨局限性放射性浓聚。 |
4 |
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软骨是否有病变以及累及范围,明确髌骨软化的程度。 |
5 |
髌骨压磨试验阳性、单腿下蹲试验阳性 |
6 |
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 |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1+3、1+4条或1+5+6条、可诊断髌骨软化症。
2 分期
放射学诊断标准,将髌骨软化症分为五级:0 级:无改变 ;I 级:髌骨囊性变;II 级:髌骨或股骨髁轻微骨赘;III级:髌骨或股骨髁明显骨赘,但未累及关节间隙; IV级:髌骨和股骨髁间隙明显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对髌骨软化症的x线表现进行分期有助于我们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髌骨软化症在临床上将其分为初期及中晚期 ⑴初期为髌骨下疼痛,开始运动时明显,稍加活动后缓解,过久运动又加重,休息后渐消失,在X线及CT、MRI检查上看不到明显软骨损害迹象。 ⑵中晚期随病程延长,疼痛时间多于缓解,以致不能下蹲,上、下阶梯困难或突然无力而摔倒。X线及CT、MRI检查上可见髌骨股骨髁间隙变窄,髌骨内侧或边缘骨的增生、股骨髁骨的增生,软骨的剥脱
3 证候分类
3.1 中医证候分类
二 中医综合治疗
髌骨软化症的治疗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以固本为主,从整体观念出发,全方位调理,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拟定相应治疗法则。
风寒湿阻: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宜;
痰瘀内停: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宜;
气血失调:以调理气血、通络止痛为宜;
湿热阻络: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宜;
肝肾亏虚:以培补肝肾、强筋壮骨为宜;
1.中医综合治法
1.1针刺通络止痛法。
患者仰卧,双下肢平放。常规选穴以膝六针(内、外膝眼、鹤顶、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选取1.5~2寸的一次性无菌性毫针,进针后用平补平泻法至得气,内外膝眼配合温针灸,选1-2对穴位配合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同时将TDP照射患膝。每次约20分钟。临证加减:风寒湿阻型在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施用温针灸;痰瘀内停型加丰隆穴,并在内、外膝眼、足三里,丰隆穴施用温针灸;气血失调型加针三阴交,并在内、外膝眼、足三里,血海施用温针灸;湿热阻络型按常规取穴后,至配合电针治疗,不可施以温针灸;肝肾亏虚型加针阴谷、三阴交,在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施用温针灸。
讨论: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具有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关节部位炎症、水肿的作用。此外,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肽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起到消炎镇痛作用。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取3~4个穴位配合温针灸以温经散寒,通络镇痛,消除冷痹。
1.2 推拿舒筋解粘法(在针灸完成后进行)
患者仰卧,全身放松,接受医生施术。要求医者手法轻快、柔和、深透,力量由轻到重,切忌重手法。
1.2..2 滚揉捏膝周:术者立于患肢旁,依次用滚、揉、捏法放松股四头肌群、内收肌群、髂胫束、内外侧副韧带等膝周软组织。每次约5分钟。
上述针灸、推拿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讨论:推拿一方面可改善关节软骨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扩大关节间隙,降低关节内压力。同时促进炎症介质的吸收以利于关节炎症的消退。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松解关节囊粘连及挛缩,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关节负荷,恢复关节应力平衡,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及关节的润滑机能,减轻关节软骨的磨擦,改善关节功能。推拿手法还可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合理的手法刺激还能促进止痛物质的分泌增加,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1.3中药内服外用活血镇痛法
讨论:通过对大量病例临床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髌骨软化症属“痹症”范畴。人到中年,肝肾不足,气血失调,筋骨失其濡养,加之外伤、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使痰瘀内停,脉络不通,加重筋骨失养而发病。病因病机为本虚(肝肾亏虚)失调(气血失调)标实(风寒湿阻、痰瘀内停、外伤劳损)。用膝舒汤治疗本病,以达补肝肾,调气血,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方中以狗脊、熟地为君药,以补肝肾、强筋骨;以当归、党参为臣,调气血,补精髓,同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它通过药力和热力的有机结合,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方中川牛膝、红花活血补肝肾,强筋骨,舒筋活络,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海桐皮、伸筋草、舒筋草、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川椒、艾叶祛寒胜湿止痛,共奏活血化瘀、通畅气血、消肿止痛、缓解痉挛之功。同时该法可使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加细胞通透性,促进水肿和炎症产物的吸收,从而使肿胀消失,疼痛缓解。再加上中药的透皮作用,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减轻局部组织的紧张压力,同时能够缓解皮肤、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紧张痉挛,从而达到镇痛作用,使关节及肢体活动灵活,早日恢复功能功能。结合中药外敷能更好地发挥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松解粘连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性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吸收消散。中药熏洗、外敷治疗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1.4小针刀治疗松解粘连法
对少数髌四周压痛明显,粘连较甚的患者可结合小针刀松解。仰卧位、屈髋屈膝,足平放于治疗床上,在髌骨周围如髌前皮下囊及髌骨内外侧缘每次选2至3个最明显的压痛点,以龙胆紫作标记常规消毒,用I型4号针刀,按小针刀操作规程,道口线沿身体纵轴方向,垂直进针,依次刺入皮肤、皮下,至病变组织,作切开剥离松解2-3刀,。出针后按压针口1-2分钟,创可贴包扎施术点,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2天。5天后再选另一组行小针刀松解术。术后3天方可再行熏、贴治疗。一般施术不超过两二次。
讨论:运用小针刀剥离术可以松解膝关节局部粘连,剥离疤痕组织,改善膝关节周围血运,以促进损伤软骨面修复。
1.5体疗恢复功能法
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以主动不负重的活动为主,练习关节活动,增强肌肉力量,以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稳定关节的平衡力。
讨论:锻炼能够保证腿部肌肉和膝关节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外在活力,加强对深部韧带及关节的稳定性。进行主动的低强度不负重的活动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力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加强其稳定性,达到缓解症状、巩固疗效的目的。
三 前期疗效评估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规定的评定标准4级。(1)临床控制: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2)显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70%≤积分减少<95%;(3)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30%≤积分减少<70%;(4)无效: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011年—2012年收治髌骨软化症病32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膝关节疼痛、活动度等变化,并计算病情轻重度的积分。其中临床控制12例(39.56%),显效13例(41.21%),有效5例(14.28%),无效2例(4.95%)。总有效率为95.05%。
四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上述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对于治疗髌骨软化症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某些临床症状、体征亦不能完全控制。主要有以下情况。
许多医学工作者认为髌骨软化改变是人体慢性损伤和衰老的特征,不是独立的疾病,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代偿反应。而这种退化是不可逆转的。上述方法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尤其是骨软化进展期和晚期的患者)存在显效慢、疗程偏长、临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难点。部分患者膝关节发生功能性障碍,重者可致畸形或功能丧失等并发症,怎样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中医治疗难点。现阶段临床中的髌骨软化症疗效评估方案并不理想,多数带有主观性(尤其对疼痛症状的评估),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估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