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劳损为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而引起是腰痛。本病可以没有明显外伤史,也可以继发于急性损伤之后。
祖国医学认为,“久劳”及“劳伤久不复原”,是形成劳损的发病原因。如《素问》说;“五劳所伤…..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也”。清代叶桂说:“劳伤久不复原为损”所以,腰部因久劳致伤所引起的疼痛,又称为劳损腰痛,临床上此种病人相当常见。根据其发病情况,可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
1.外因
1.1 长期腰部积累性劳损 如急性腰扭伤或脊椎骨折后没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使脊柱内在平衡和外在平衡的破坏产生腰肌劳损
1.2姿势不良,长期弯腰负重使腰部肌肉劳损
1.3腰部感受风寒、久居潮湿之地也是发生腰肌劳损的原因。
2.内因
2.1 畸形 先天畸形,因筋位不合,正常功能受影响,常诱发劳损,多为代偿引起。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腰椎滑脱等均可使肌肉、筋膜等组织缺少附着点,造成结构上的薄弱。当活动频繁或负重加大时,容易发生腰肌劳损。
2.2 解剖特点 腰部肌肉韧带都起于横突,而第三腰椎横突长,又位于腰椎中心,是运动范围最大的部位,故易造成损伤。
2.3 体虚 包括、体弱和退行性变。腰部肌肉韧带退行性变后,疏于锻炼,腰部肌肉韧带比较薄弱者,必不任劳,即非过劳、久劳,亦易引起损伤。
早期病变局部组织呈充血、水肿、渗出等损伤性炎症病理改变。后期病变局部则出现增生、肌纤维变性,瘢痕粘连等组织变性。
我们通过大量病例临床分析,认为慢性腰肌劳损的病机为肾虚为本,寒湿为标,瘀血纵贯整个病程。伤寒冒湿,寒湿之邪内侵,痹阻腰间,使腰部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发腰痛。寒湿内凝,气血凝滞;或跌仆损伤未能及时救治,血溢脉外为瘀;或劳力强作,损伤腰部络脉,瘀血内生,瘀阻经络,腰间经气不舒,故见腰痛。“肾为腰之府”,肾虚则腰府失养,经络不充,故见腰痛。
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患者常感腰骶疼痛于清晨加重而无法继续入睡,起床活动片刻后,疼痛逐渐减轻,但过度活动后腰痛再次加重,这种疼痛可谓腰肌劳损所至疼痛的一大特点。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腰椎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无串痛和肌肤麻木感。
1.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2.腰部肌肉常有痉挛,腰部活动多无异常,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3.x线检查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腰椎轻度骨质增生,其余无异常发现。
慢性腰肌劳损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殊阳性指标,影像学检查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其余多无异常发现。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症状,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1.寒湿痹阻型 腰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拘急不舒,转侧不利,遇冷加重,得温则减,阴寒雨湿发作或加重。脉沉迟,舌淡苔白稍腻。
2.气滞血瘀型 腰胀痛,或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活动或咳嗽时加重,局部拘急,有僵硬感。脉涩,舌红紫有瘀斑。
3.肝肾不足型 腰骶酸痛不舒,喜温喜按,伴腰酸膝软,头摇身颤,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自汗,神疲,舌白滑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弦细数。
1.诊断依据
1.1 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多发于长期弯腰慢性积累的损伤,或因急性损伤失治。
1.2 腰部酸痛不适,疼痛症状时轻时重,有劳累后或阴雨天加重。
1.3 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压痛范围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嵴后缘等部位。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活动受限不明显。膝踝腱反射阴性,无伸拇肌力减弱,亦无神经根支配区浅感觉障碍
1.4 X线检查:少数患者可有先天性腰椎畸形和老年患者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2.鉴别诊断
2.1 急性腰扭伤 表现为腰肌痉挛,可出现保护性脊柱侧弯,下肢放射性疼痛,但放射痛不过膝关节,或直腿抬高牵涉性受限,但无椎旁的压痛放射症状,屈颈试验阴性。
2.2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腰部怕受震动,叩击患部可有剧烈疼痛,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可能有肺结核史。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骨质破坏、寒性脓肿,也可发现腰椎小关节破坏。
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治疗要依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的治法则根据辨证的结果而确定。
寒湿痹阻型: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气滞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肝肾不足型: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1. 一般治疗:在腰痛发作的急性期,提倡适当卧床休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卧床以硬板床为宜,避风寒。
2.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包括分型针刺、耳针疗法等两种针刺方法。
2.1 分型针刺: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选穴针刺。
主穴 肾俞、委中。
随证配穴 寒湿痹阻型加气海俞、昆仑、腰痛点;气滞血瘀型加腰俞、大肠俞、气海俞、绝骨、昆仑;肝肾不足型加腰阳关、志室、太溪。
针刺方法 用1.5~2寸一次性针灸针,垂直进针,施行手法的气后,在局部选取1~2组穴位加用电针密波刺激20分钟。每日一次,5~10日为一疗程。
22 耳针疗法
常用穴 肝、肾、骶椎、神门、皮质下。
操作方法 用耳穴探测仪或耳穴探棒压耳廓上述相应部位,选择出敏感点,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并擦干,然后用小纹氏钳从耳压板上夹下胶布丸贴在已选好的耳穴上并稍加压力,按压时患者应有酸、胀、麻、痛感或发热。年老体弱者按压稍轻。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特别是在临睡前,按压3分钟。
疗程 一般每贴压一次,可保留2~3天,夏天因出汗多,可隔天换一次。5次为一疗程。
3.手法治疗:
部位及取穴 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 滚、按、揉、点压、弹拨、擦及被动运动。
操作方法:
3.1循经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一侧,先用滚、按揉法沿两侧膀胱经由上而下往返施术3-5遍,用力由轻到重。然后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等穴,以酸胀为度,并配合腰部后伸被动运动数次。
3.2 解痉止痛法:医者用点压、弹拨手法施术于痛点及肌痉挛处,反复3-5遍,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的目的。
3.3 调整关节紊乱:患者侧卧位,医者面向患者站立,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医者抱住患者双膝作腰骶旋转,顺、逆时针各8-10次,然后作抱膝滚腰16-20次,以调整腰骶关节。
3.4 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滚、揉法在腰臀及大腿后外侧依次施术,往返3-5遍,并点按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背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最后用五指并拢,腕部放松,有节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经部位,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4.中药疗法;
4.1中药内治法;
选用我院郭剑华主
寒湿痹阻型:加肉桂、鹿角胶、细辛。
气滞血瘀型:加桃仁、红花、甲珠、川芎。
肝肾不足型:加杜仲、淮山药,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龟板;水煎煮三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一次,日一剂,5剂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4.2 中药外治法;采用我院院内制剂“活血膏”(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消炎止痛膏”(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水杨酸甲酯等),在腰部及疼痛较甚处贴敷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5.小针刀疗法
主要是选准损伤的肌腱、韧带病损区(压痛点或敏感点),采用小针刀直接进行切割病理性瘢痕,松解压迫的神经血管,这些部位通常是肌肉的起止点处。
6. 拔罐治疗
适用于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患者。在针刺后,选用大号玻璃罐,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连线采用排罐法拔罐,留罐5~10分钟。拔罐治疗可以3~4天进行一次。
7.刮痧治疗
适用于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治疗。在针刺后,在背部涂以凡士林等润滑剂,用郭氏砭木十字砭木的刮痧板,循足太阳膀胱经、带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轻柔的刮拭,直至刮痧部位出现潮红现象。刮痧治疗可3~4天进行一次,也可与拔罐治疗间隔使用。
1.慢性腰肌劳损早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长时间久坐、劳累;避风寒。
2.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原则,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与损伤发生。
3.年老体弱患者手法易轻柔,以病人舒适为度。
4.恢复期待疼痛逐渐缓解后,患者应逐渐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慢性腰肌劳损除治疗外,重在预防。首先要保持正确的作息姿势,纠正不良习惯。平时要加强腰背肌及脊椎间韧带的锻炼和保护,在体育运动或搬抬重物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防止突然用力使腰部扭伤。还可以经常参加太极拳、五禽戏、健身操的锻炼,这些传统的健身方法对预防腰肌劳损都有益处。
实践证明,运动疗法对其有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几种功能锻炼方法如下;
拱桥式:患者取仰卧位,以双足跟、双肘和头部五点支撑于床上,将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离开床面,维持10~15秒,再恢复平静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法反复进行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
飞燕式:患者采取俯卧位,将双上肢反放在背后,然后用力将头胸部和双腿用力挺起离开床面,使身体呈反弓型,坚持至稍感疲劳为止。依此法反复锻炼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长期坚持锻炼,可预防和治疗腰肌劳损和低头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
腰背部叩击按摩保健法:患者采用端坐位,先用左手握空拳,用左拳在左侧腰部自上而下。轻轻叩击10分钟后,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5分钟左右,一日两次。然后反过来用右手同左手运动法。自己感到按摩区有灼热感,则效果更好。此运动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环,能解除腰肌的痉挛和疲劳,对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劳损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