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
陈某某,女,54岁,警察,重庆市渝中区人。患者“颈项强痛7年余,加重伴右上肢后外侧胀痛、麻木4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颈椎MRI检查示(市一院,2010-9-8,MR号:91555):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曲度异常;颈6-7椎间盘膨出症。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辨病为“项痹病”,辩证为“肝肾不足,寒凝血瘀型”;通过采用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进行治疗而获痊愈。
初诊(2010年9月8日):患者因“颈项强痛7年余,加重伴右上肢后外侧胀痛、麻木4天”前来我院就诊。患者就诊时以右上肢后外侧胀痛、麻木为甚,颈项强痛不适,转动不灵活,右肩胛骨内侧缘酸胀痛,未诉头晕、口干、口苦等症状,坐立不安,影响睡眠,偶有潮热盗汗,饮食及大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查体:颈项肌肉较紧张,转动不灵活,颈3-7椎棘突及其棘间隙两侧旁开1.0cm处不同程度压痛,尤以颈5-6、6-7椎棘间隙右侧旁开1.0cm处压痛为明显,并引起右上肢后外侧胀痛,右肩胛内侧缘压痛,右肩胛冈上、下窝压痛,右上臂轻微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MRI检查示(市一院,2010-9-8,MR号:91555):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曲度异常;颈6-7椎间盘膨出症。患者中年女性,系警察,长期久坐伏案致颈项部肌肉、筋脉劳损,又因受凉,风寒外侵而致筋脉凝滞,寒凝血瘀;其年过半百,肝肾渐亏,气血不足,肝主筋、肾主骨,筋骨失于濡养,而影响气血之运行,气滞血瘀,故证见颈项强痛伴右上肢后外侧胀痛、麻木等症状,结合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舌脉合参,此病中医辨病为“项痹病”,辩证为“肝肾不足,寒凝血瘀型”;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以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为主:颈椎轻手法推拿(主要采用滚、拿、揉、点、按、弹拨、分推等推拿手法为主,针对颈部、右肩胛部及右上肢进行施术);针刺(选取颈部夹脊穴、阿是穴、手太阳、少阳经腧穴为主:颈3-7椎夹脊穴、双侧风池、右侧肩井-肩髃、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中渚,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并配合电针连续波刺激);温针灸(大椎穴和右肩胛部阿是穴以温经通络止痛);拔罐(主要针对颈肩部疼痛明显处);嘱其卧床休息为主,勿久坐伏案,调节饮食,避风寒,后期配合适宜功能锻炼。
二诊(2010年09月14日):患者诉右上肢酸胀疼痛及手指麻木仍较明显,并有冷痛感存在,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痹阻,气虚血瘀”所致,法当“祛风散寒止痛、活血益气固表”,方拟颈舒汤加减治之:
处方:
葛根18g、狗脊18g、熟地20g、当归12g、白芍15g、炙甘草10g、细辛3g、羌活12g、桑枝12g、川芎12g、制川乌10g(先煎1小时)、黄芪20g、防风12g,3剂,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1剂;其余同前法治疗,嘱其注意休息,避风寒。
三诊(2010年09月17日):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后颈项强痛及右上肢酸胀疼痛基本消失,现主要以手指麻木和右肘冷痛为主,治疗在前方上将制川乌减为6g,加炒白术15g,5剂,其余同前法治疗,嘱其注意休息,避风寒,加强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四诊(2010年09月23日):患者颈项强痛、右上肢酸胀疼痛及右肘冷痛消失,现主要以颈部前屈时右上肢麻木为主,改变体位后消失,治疗给予颈椎轻手法推拿(主要在采用滚、拿、揉、点、按等手法放松肌肉后,行仰卧位颈椎拔伸牵引旋转手法);针刺颈5-7椎旁夹脊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连续波刺激,每次20分钟;针刺右侧中渚、后溪,采用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颈椎牵引,重量6公斤,每次20分钟;嘱其加强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
五诊(2010年10月8日):患者病情临床痊愈,嘱其坚持颈肩部适宜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神经根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工作时经常向某一方向转动的人。中医学为“项痹病”。我采用郭老师长期临床中总结出的治疗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取得满意疗效。采用颈舒汤加减能祛风寒、补气血、益肝肾、活瘀血、通经络。再配以制川乌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细辛、羌活、桑枝则能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善于治疗上肢痹症;配以玉屏风散则可以益气固表,解除畏风怕冷之症。采用电针配合温针可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配合推拿、卧位颈椎拔伸牵引整复手法及颈椎牵引则可以调整脊柱顺应性,松解肌痉挛;改变增生物、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减轻或解除压迫;矫正小关节错位及滑膜嵌顿;松解粘连,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并达到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