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针灸结合肺功能康复训练,探索改善尘肺病呼吸困难的有效临床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87例明确诊断为II期尘肺,均有吸烟史且病程超过7年以上,伴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药物和肺灌洗治疗,观察组同时增加针灸结合肺功能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后Borg和SGRQ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FEV1、FEV1/FVC%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各项指标亦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有效率75.00%,对照组有效率51.16%(P<0.05)。结论 针灸结合肺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尘肺病呼吸困难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尘肺病;肺功能康复训练
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蓄积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尘肺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多为活动后明显加重[1]。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以药物和肺灌洗为主,但对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不佳,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观察[2-3]。为探索改善尘肺病呼吸困难的有效措施,我科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联合肺功能康复训练,观察了尘肺病患者87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尘肺病患者87例,均为男性,按《尘肺诊断标准》(GBZ70—2009)诊断为Ⅱ期,且有吸烟史,病程均超过7年以上,自诉活动后伴呼吸困难但无合并症及肺功能康复训练禁忌症者,以常规药物和肺灌洗治疗的43例为对照组,年龄(46±6.7)岁,接触粉尘时间(11.7±3.8)年;以增加针灸联合肺功能康复训练44例为观察组,年龄(45±7.8)岁,接触粉尘时间(11.3±3.4)年。两组间年龄、接尘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P>0.05)。
1.2 方法
1.2.1针灸治疗
用0.3×60mm一次性无菌灸针,皮肤消毒后,以单式补泻手法,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少商、太渊、孔最、尺泽和中府;手太阳大肠经的合谷;足阳明胃经的丰隆;任脉的檀中和中脘等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起针后改为俯卧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阙阴、心俞、定喘等穴位。每日1次,一疗程5次,共6个疗程。
1.2.2肺功能康复训练
包括有氧训练、抗阻训练、耐力训练、呼吸肌训练按以下方式进行。
下肢耐力与肌力训练:电动跑台步行与脚踏固定自行车各15分钟;上肢耐力与肌力训练:测定患者只能举起15次的重量后,初始强度为单次最大负荷量(1-RM)的30-40%,采用肱二头肌屈伸抗组训练,患者自然站立位,起始位双手自然下垂,手握合适重量的哑铃,10-15次/组,运动2分钟。两种训练每日一次,一疗程5次,共6个疗程。
呼吸肌训练(主要为膈肌训练):嘱患者平卧位或者坐位或者立位,两手分别放于胸部腹部,用鼻吸气时,腹壁尽量突出,膈肌收缩;用口呼气时尽力腹壁内收,呼出频率9次/分,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一疗程5日,共6个疗程。
膈肌起搏器治疗:用酒精清洁皮肤后,将小电极片贴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下1/3处,大电极片贴在锁骨中线上第二肋间的位置,频率设置为40Hz/次*30分钟,每日一次,一疗程5次,共6个疗程。
1.3观测指标
观察6个疗程后,进行Borg和SGRQ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FEV1、FEV1/FVC%等指标改善情况的再评估。
1.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Borg评分和SGRQ分值明显降低,6MWT显著增加,FEV1、FEV1/FVC%较前改善明显,均达到统计学差异;无效: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
1.4.1 Borg评分方法:呼吸困难程度评定采用Borg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完全无气急、安静呼吸为0分,极度气急为10分。
1.4.2 6分钟步行实验(the Six-Miute Walk Test 6MWT):是一种亚极量运动试验,因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更接近于日常活动,常用作于心肺疾病患者功能状态的测评,一般分为4级:1级<300m;2级:300-374.9m;3级:375-449.5m;4级>450m,平均步行距离超过50米有显著意义。
1.4.3 SGRQ评分:共分三大部分,症状(呼吸道不适感)活动(呼吸困难对日常活动的干扰)及社会心理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学影响),三部分经处理后得出最后分值,波动范围为0-100,由患者独立完成问卷。对生活影响越严重,权重越高,分值越大,不论是单项还是总和得分分值波动4以上,均具有临床意义。
1.4.4 肺功能损伤判定标准:
(1)肺功能损伤类型判定标准: FVC、FEV1.0<80%,FEV1.0/FVC <70%为肺通气功减退;FEV1.0<80% 者为阻塞型,FVC<80%者为限制型,两者均有为混合型。
(2)肺功能损伤程度分级判断标准 ①FVC、FEV1.0≥80%,FEV1.0/FVC≥70%为正常。②FVC、FEV1.0在60-79%,FEV1.0/FVC在55-69%为轻度损伤;③FVC、FEV1.0在40-59%,FEV1.0/FVC 35-54%为中度损伤;④FVC、FEV1.0<40%,FEV1.0/FVC<35%为重度损伤。综合判断时以上述3项指标中的2项达到某级,则将其肺功能判定为某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方法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用x2检验。
2 结果
2.1观测结果
各项指标的观察与测量结果比较,分别见表2、表3和表4
表2显示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BORG评分、SGRQ评分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BORG评分为(4.59±0.98)分,对照组仅为(5.49±1.05)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组SGRQ评分为(30.51±2.95)分,对 照 组评分为(33.50±2.98)分,二者同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表3显示治疗前观察组的6MWT步行距离为(257.96±4.54)米,对照组的步行距离为(256.39±5.26)米,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二组的距离分别为(293.09±27.49)米,(271.34±22.19)米,二者对比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4显示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EV1、FEV1/FVC(%)相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为(1.62±0.22)L,对照组仅为(1.33±0.29)L,二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VC(%)值为(62.30±6.37),对照组仅为(53.27±4.24),二者同样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
2.2临床疗效
观察组44例中,显效33例,无效11例,有效率75.00%;对照组43例中,显效22例,无效21例,有效率51.16%;经x2检验显示,P﹤0.05。
3 讨论
尘肺病早期可无自觉不适的表现,随着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反复感染,吸烟等原因,患者肺功能呈逐步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5]。肺灌洗治疗已开展多年,虽然可以使得FVC、FEV1、FEV1/FVC较灌洗前有一定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且远期效果不明[6]。本研究中所选尘肺病患者为II期且均有吸烟史,患病时间较长,期间有反复感染等诱因,故我们测定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肺功能损害多为中度并呈阻塞型改变,原因考虑为吸烟、感染与尘肺疾病对肺功能损伤起协同作用[7]。我们采用在药物治疗及肺灌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选穴及肺康复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取得了一定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无论在Borg评分、SGRQ问卷、步行距离及肺功能相关指标上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文献报道,因慢性肺部疾病致肺功能受损的患者,通过对对膈肌、肋间肌和其他骨骼肌进行功能训练,改善骨骼肌的形态结构、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升耐力、降低肌纤维活化数量、减少能量消耗等机制,使患者的呼吸模式得到调整,继而缓解呼吸困难,耐力提高,步行距离延长 [8-11]。该病在中医中属咳嗽、喘证、肺胀和肺痹的范畴,为反复痰饮内伏致肺气耗损[12],针灸可兴奋呼吸中枢,缓解高强度运动时症状的出现,并调节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微循环[13-14],改善呼吸系统症状。选取的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等相关穴位具有宣肺、平喘和宁心安神等功效[15-17],二者相结合可通过舒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改善肺部循环代谢,提高呼吸肌整体运动能力,同时改善肺通气,提高呼吸效率,减少辅助呼吸肌做功及降低氧耗,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本次观察结果与上述理论相符。
综上,针灸结合肺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尘肺病呼吸困难,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尘肺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项措施推广;观察组患者经三月后随访,多数反映爬楼梯后气喘不明显,但因为样本量少,治疗时间有限,半年后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叶开友,陆辰汝.2002-2013年上海青浦区尘肺发病工龄及疑似尘肺诊断结局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5,49(7): 654-655.
[2] 熊畅,戢艳琼,王梅芳,等.汉方己甲素片联合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尘肺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5, 26(9) : 1271 -1273.
[3] 王焕强,李涛.我国尘肺病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7): 510 -516.
[4] 袁岚岚. 尘肺病诊断与治疗综述[J]. 中国医疗保险. 2016, (11): 62-64.
[5] 马娟. 延续肺康复护理对尘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7,(03): 81-82.
[6] 周韶炜,毛翎,刘锦铭等.大容量肺灌洗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6):428-431.
[7] 魏承斌.党庆德.江正斌.尘肺患者肺功能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24(4):201-203.
[8] Simonson OE, Mougiakakos D, Heldring N, et al. In Vivo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Two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16, 5(6): 845.
[9] Vestbo J, Hurd SS, Agustí AG,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7(4): 347-65.
[10] 刘景新,吴卫兵,刘晓丹,胡军,严隽陶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的康复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4):410-415.
[11] 陈云坤,冯英凯.GOLD2017新版指南要点解读[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4):481-484.
[12] 刘自兵,沈霖霖,胡玲,等.针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中枢神经肽Orexin的影响[C]. 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论文集.2010: 266-272.
[13] 楚二星,蔡圣超.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 (1): 82-84.
[14] 张艳敏,廖辉.针刺抑喘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和体液免疫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2): 80-83.
[15] 林丽娇, 许金森, 朱小香, 郑淑霞. 针灸影响微循环的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15,35(2): 203-208.
[16] 王宣, 李霞. 从络病理论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微循环改变[J]. 中医杂志. 2018, (9): 743-745.
[17] 黄云鉴, 龚婕宁. 肺纤维化中医病名、病机及证治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9):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