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 正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案2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9/9/25 浏览量:

郑某某,男,45岁,个体经商,重庆市忠县人。

初诊(201906月14日):患者因“颈项强痛伴间断性眩晕2月,加重1”前来就诊。患者素体肥胖,平素嗜好烟酒,且疏于锻炼。主诉于2月前出现颈项强痛,并伴间断性眩晕症状,曾在当地医院经颈椎MRI等检查后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天前无明显诱因眩晕加重,并兼见胸闷、恶心欲吐、食少纳差、舌淡苔白润、脉滑。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证);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采用百会隔姜灸法:病人正坐或平卧,并将患者百会穴处头发剪掉,置约1~2mm后的姜片于穴位上,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并点燃,每次灸3~5壮,治疗时要防止烫伤。同时配合针刺双侧风池、丰隆、足三里,采用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以上方法日1次。

二诊(201906月17日):患者诉颈项强痛、胸闷、恶心欲吐症状基本消失,眩晕症状较前改善,继续予以百会隔姜灸法,每次灸3~5壮,日1次。并嘱其调节饮食,戒烟酒,配合适宜体育锻炼。

三诊(201906月24日):患者颈项强痛及眩晕诸症消失,嘱其自行艾盒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穴以善后,并配合适宜功能锻炼。随访3月未复发。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以眩晕、头痛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的“痹症”、“项强”、“头痛”、“眩晕”等范畴。对于眩晕一症,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其中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对临床治疗眩晕,颇具指导意义。痰浊中阻,阻遏经络,致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其所养,故见头目眩晕。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会元针灸学》:“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具有升阳豁痰、降浊开窍之作用,是治疗眩晕的要穴。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更为认识艾灸百会治疗眩晕等病的治病机制提供了依据。艾灸百会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穴,对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再配合针刺双侧风池、丰隆、足三里以健脾化痰通络,使眩晕症状得以解除。同时还应嘱咐患者注意精神调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加强身体锻炼,才能防止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