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疾病是临床骨伤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范畴。郭剑华主任中医师近20年来,一直志于筋伤疾病的研究,十分推崇王清任的“痹证有瘀血说”及其活血化瘀的经验,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尊古而不泥古,借古而传承创新,他强调活血化瘀,应因人施之,临床善于运用活血化瘀之法辨证治疗筋伤疾病,疗效满意。
郭老师从筋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活血化瘀法在筋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瘀血”既是筋伤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它贯穿于筋伤疾病的整个过程,瘀血阻滞是一个始终存在的病理结果。从发病的内在因素而言,如正气虚弱,气虚则无以行血,气不行则血不行,可以导致气虚而血瘀;或肝郁气滞,气滞则血不畅,可导致气滞而血瘀的病理基础;从外感受邪而言,无论风、寒、湿、热等邪,或者数邪相合入侵人体,都可以使经脉凝滞,气血经络闭阻不通;从不内外因而言,跌仆损伤可致经脉受损、血溢脉外而成瘀血,血瘀则气滞,不通则痛。由此可见,气血瘀滞不通是筋伤疾病的根本原因,瘀血阻络贯穿疾病的全程,只是在不同的病理阶段,瘀血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筋伤疾病的必守常法。但在临症之时要辩证施治,整体对待。郭老师根据筋伤疾病的致病因素、病证特点及性质,勤于探索,相应提出了活血理气、活血益气、活血补血、活血散寒、活血除湿等治法。笔者跟从郭师多年,目睹郭师灵活应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筋伤疾病,每起沉疴。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活血理气法
即活血化瘀配以理气行气之法。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瘀;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瘀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此类患者除了有血瘀症状外,还常伴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肝郁气滞的表现。因此临床上须分辨活血化瘀与理气之法的灵活配伍应用。如郭老师采用颈舒汤治疗处于更年期的颈椎病患者,由于其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忧郁不安,常会在颈舒汤的基础上配以柴胡、郁金、枳壳、香附等药物,在疏肝行气解郁的同时,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郭老师认为理气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强调临床应用宜慎重。
2、活血益气法
即活血化瘀配以益气补气之法。唐容川云:“载气者血也,运血者气也,气之与血,犹形影之相随也。”,这句话不但说明了气血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血液的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气足则血行无阻,气虚则血运有碍而成瘀。临证时,可重用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则诸症自愈。郭老师认为当筋伤疾病的患者脾胃之清气不升,或气亏,或肾气不足时,而应当辩证施药,不能贸然祛瘀,不能单用活血化瘀之法。如平素阳气虚衰之人,虽有瘀血症状但不可一概施以活血化瘀,否则易耗伤正气,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反会加重瘀血症状,而应以温阳益气之法为主,配以活血化瘀,才能收到行气、活血、祛瘀、镇痛之功。此类患者临床表现除有血瘀症状外,还可见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郭老师主张攻补兼施,以扶正为主,缓缓图治,不能连续活血,以防欲速不达。常在行气活血的同时加入益气补气之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这种治法主要适于年老、体弱、多病及病程较长的筋伤患者。
3、活血补血法
即活血化瘀配以养血补血之法。血虚而血行不畅可凝滞而成瘀血,瘀血阻络,则新血难生,又可加重血虚;如逐瘀过猛,又可伤及好血。针对此类患者,郭老师临证用药时,常在活血化瘀剂中配伍补血药物,如当归、阿胶、白芍等,以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使祛瘀而不伤正。如颈舒汤治疗气血不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就在重用当归、白芍的同时,并配伍熟地、川芎、桃仁、红花等药物,以达活血补血,化瘀生新的作用,寓生新于化瘀之内,使瘀血化,新血生,则诸症自愈。
4、活血散寒法
即活血化瘀配以温经散寒之法。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瘀,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瘀化。此为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瘀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郭老师在临床应用活血散寒之法时,将其分为温经通阳活血化瘀和补阳益火活血化瘀二法。根据辩证,常在活血化瘀的药物中配以温经通阳的附子、桂枝、肉桂、细辛等药物,其适用于外寒客于经脉之血瘀症,临床表现除有血瘀表现外,还可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加重,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或配以补阳壮火的狗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等药物,其适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还伴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症状。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特别强调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5、活血除湿法
即活血化瘀配以燥湿除湿之法。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瘀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遏气机而致经脉阻滞而形成血瘀。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的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郭老师认为,具体应用活血除湿之法时,要注意清热利湿、健脾燥湿、温肾化湿与活血化瘀的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湿热瘀血互结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滑膜炎等患者,临床表现除有血瘀症状外,还可见患部红肿热痛,皮肤温度较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配伍的清热利湿药有土茯苓、车前子、稀签草、萆薢、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瘀互结的颈椎病、腰椎病等患者,临床常伴见神疲纳差,倦怠乏力,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常配伍的健脾利湿药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苍术、白术等;温肾利湿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肾虚湿瘀且病程较长的中老年筋伤疾病患者,临床常伴见腰膝酸软,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配伍的温肾化湿的药物有肉桂、乌药、威灵仙、木瓜等。而针对湿邪为患、聚而成痰、痰湿与瘀血互结的筋伤疾病,治疗上还应选用化痰祛痰之药,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海藻、昆布等;行气消痰的薤白、橘红、陈皮等,临床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郭老师还强调由于湿为阴邪,其性粘着,缠绵难祛,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以免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