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针刺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8 浏览量:

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选取人体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是针灸脏腑疾患法。笔者自20022月~200412月间,运用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计108例,其中门诊35例,住院73例。以初次就诊日期

将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病情况见表1

1  两组病例情况

分组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天)    

                    男   女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治疗组      50     28   22      67   17   39.2    4000   7    392.4

对照组      58     30   28      59   26   37.5    3650   2    375.6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经CT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重要器官疾病;(2)合并严重感染;(3)妇女妊娠期;(4)腰椎肿瘤、结核患者;(5)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及其它手术指征者;(6)因私人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腹部取穴:气海、关元为主穴。随证加减:大便难者加天枢(双);胁痛加京门、期门;痛引少腹加中级、气冲等穴。

2)背部及下肢取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为主穴。随证加减:合并臀及下肢后侧疼痛麻木者,加患侧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伴下肢前外侧麻木疼痛者,加裨关、阳陵泉、太冲、条口、足三里、悬钟等穴。

3)针刺方法:嘱患者先仰卧针前侧,再俯卧针后侧,针腹部嘱患者排空小便,选用430×5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快速垂直进针后,轻轻提插捻转至指下稍有阻力即停止。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手法宜轻。针后侧及下肢则根据穴位深浅及患者胖瘦选用2575mm针,快速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接华佗牌SDI-11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除无腹部取穴治疗外,背部及下肢取穴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嘱其注意休息,卧硬板床,避风寒,佩带腰围,不要久行久坐久立,不提重物。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痊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疗效比较见表2

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978.0)  918.0)    24.0)      96 .0          

对照组      58    2848.3)  2136.2)   915.5)     84.5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病人痊愈率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2)痊愈病例所用疗程比较

3 两组痊愈病例所用疗程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第1疗程        第2疗程        第3疗程

治疗组      39        1230.8)       2153.8)        615.4

对照组      28         419.0)       1033.3)        1447.6

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痊愈病例所用疗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历

冷某,男,42岁,一年多以前,因受凉导致腰部疼痛,呈胀痛样,经推拿、外敷药膏后可缓解。以后每因受凉及劳累后感腰部不适,同样治疗有效,平时经常做“泰式按摩”。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腰痛复发伴左腿后外侧疼痛,当即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输液及内服止痛消炎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于今日来我院急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伴左腿后外侧牵扯样剧痛,左足趾麻木,不能行走,不能平卧,夜晚因疼痛影响睡眠,畏寒肢冷,饮食二便调,舌质淡,苔白略厚腻,脉沉紧。查体: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呈后突、右侧弯畸形,局部肌肉僵硬,L5椎棘突左侧旁开1.0cm处压痛明显,并牵涉左腿疼痛。左腿肌肉略萎缩,肌力、肌张力正常,左膝腱反射及左跟腱反射减弱,左足拇指背伸试验(+),左直腿抬高试验(+),左“4”字试验(+)。MRI示:腰45椎椎间盘脱出(左侧神经根型)。辩证为寒湿阻络。以前后配穴法针灸治疗,取穴:大肠俞、肾俞、志室、期门、气冲(以上均为对称取穴)、气海、关元、腰4椎夹脊穴(左)、承扶(左)、委阳(左)。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可下地行走。1疗程后诸症消失,仅感腰部酸软,巩固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5.讨论

背部及下肢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用的针刺方法,其主要治疗宗旨为“以痛为俞,循经取穴”。在临床中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临床常见的腰腿疼痛症状外,还可见到许多全身症状,如神疲乏力、大便干燥、畏寒肢冷,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症状。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抵御外来的邪气的侵袭,正气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正气弱,抵御邪气的能力就弱。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为外感寒湿,饮食劳倦、跌扑损伤等原因而引发。故治疗应补虚泻实,调理阴阳,使阴平阳秘,达到和谐统一。

“腹为阴,背为阳”。腹背前后配穴法,起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互根互用”的作用。腹部的气海、关元、中极隶属任脉,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说明该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京门、期门为肾俞、肝俞募穴俞募配穴以加强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气冲属阳明胃经穴,为冲脉所起,《素问》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由于腹部的经脉、腧穴直接或间接地与腰部有密切联系,因此针刺腹部的腧穴,即能补肝肾,健脾胃,益气血,通经络,又能疏理腰部气机,健腰壮督,还能直接解除腹肌、脊柱前、侧方肌群的紧张与痉挛,调整脊柱的外在平衡,从而恢复腰椎内外动态平衡。薄氏[1]《腹针疗法》指出;以神阕为中心的腹部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还有一个形成于胚胎时期的气血高级调控系统。故腹部配合背部及下肢局部取穴以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活血止痛,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

从两组疗效对比来看,治疗组在治愈率对比中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痊愈所用疗程对比中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更快地解除患者疾苦,缩短疗程,使患者尽早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