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五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疗效观察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8 浏览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伤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约占门诊腰痛症的20%左右,也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从198912月至199011月,共收治本症78例,均以非药物综合治疗为主,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于后。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多数患者有外伤史,或腰部受伤史。症状表现为腰痛伴腿痛(有的单纯腰痛或腿痛),活动受限、咳嗽、用力大小便时疼痛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大部分患者呈板状腰,患侧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不能久行、久坐。直腿抬高试验或拉格氏征试验阳性。X平片可见突出椎间椎间隙有异常改变,脊椎大部分有不同程度侧弯。有条件者结合CTB超确诊。

1.2 一般资料

312例均为住院病人,有腰腿痛症状经CT确诊者15例,经B超诊断者5例,靠症状、体查、结合X光片辅助而确诊者58人。年龄20~3521人,36~5044人,51岁以上13人;男性52人,女性26人;病程在2个月以内15人,3~6个月24人,7~12个月18人,1年以上21人;合并有椎椎管狭窄7人;有明显外伤史54人,有腰部受凉史14人,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发病5人,不明原因5人;发病部位在4~5腰椎 43例,腰5~骶者26例,两个部位同时发病者9例。

2.治疗方法

2.1第一步:针刺通络镇痛法 此法是根据患者疼痛点及疼痛放射走向选用穴位,配患侧的秩边、环跳、承扶等穴。疼痛在下肢后侧的选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昆仑、金门等穴。针刺环跳、秩边、殷门、委中时要求进针后在捻针时患者有触电样感觉并向下放射至足底部。均用平补平泻手法,催针3~4次,留针20~30分钟。

2.2第二步:TDP温经散寒法 在针刺留针时即用TDP辐射针刺部位,辐射头距离皮肤30~40cm左右,或以患者感温热适度为宜。TDP辐射与针刺同时进行,时间20~30分钟。

2.3第三步:推拿舒筋解痉法 在前两法完成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肩部、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以下手法。

2.3.1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动向前。可沿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从上至下,从下向上往返滚推3~5遍。然后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力点,手腕作屈伸动作,沿患者臀部向下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往下滚推,每侧操作3~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深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的松弛腰背、下肢肌肉使疼痛进一步缓解。

2.3.2点穴法 分三点式点压和叠指点压。三点式点压适用于背腰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指端呈三角形,中指为三角形上点,食、无名指分别为其余两点,上点点压督脉穴位,下两点分别对称按脊椎两旁的华佗夹脊穴或足太阳膀胱经穴,从大椎和大椎旁开的俞穴开始自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每穴点压5~10 秒左右,操作两遍。叠指点压法适用于臀部及下肢穴位、部位。其手法是食指重叠于中指上,以加大中指指力,用中指指端点压患肢疼痛反应点,或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条口、绝骨、昆仑、太冲等有关穴位,每穴点压5~1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适当运用振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深透力强。

2.4第四部:整复松粘矫正法 有以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酌情选用。

2.4.1叠掌振颤法 此法包括单纯振颤和牵引振颤。单纯振颤为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双手掌相重叠放于患椎上,运气 于掌,使患者感到有温热传入体内,同时做频率快,有节律的振颤动作。隔10秒钟振一次,每次15秒左右,共操作3~5次,在完成最后一次振颤时做忽然向下用力按压腰部动作2~3次(注意不可用暴力。)牵引振颤由助手站立于治疗床上,双手牵拉患者双下肢,医者叠掌按压腰椎病变处,操作同单纯振颤法。用此法之目的是利用振颤这一机械动作,在身体上产生波动的传播及谐振的规律变化,使肌肉、筋膜、神经、血管、关节等发生相互传递力的作用。对扶正关节、促进血循、松解肌肉及其韧带粘连,兴奋大脑皮层,调整机体功能,加宽椎间隙起良好作用,也利于突出组织的回纳(急性期)。

2.4.2旋转仰搬法 患者横骑治疗床,双手指交叉作抱头状,医者在患者身后单腿跪于床上,用另一腿的膝关节顶住患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其胸,患者腰部放松略前屈,同时做向患侧旋转的运动,转至一定角度后,双手用力向后过伸,同时膝部适当用力顶患椎,可反复操作2~3次,此法可使椎间隙发生变化,矫正腰椎侧弯和后突畸形,使两侧不等宽间隙得到调整,恢复腰椎的后伸和侧屈活动功能。

2.4.3仰卧牵拉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胸围固定其胸部,医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踝,进行屈膝、屈髋、伸直的向右(左)做旋髋运动,旋转3~5圈,当双膝伸直时并借助其患者自身的蹬力再用力牵拉,可左右旋转牵拉2~3次。牵拉力由轻到重。

2.4.4侧卧斜搬法 患者向右侧卧位,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屈曲,医者立于患者肩部向前,左手扶住肩,右肘压其臀,做反向扭转运动,使腰椎被动扭转,当扭转到一定幅度时,忽然稍作用力动作,可听到“咯嗒”响时,即达到最佳效果。左右各做一次。注意要在患者全身放松的前提下用此法,动作要轻巧,用力勿过猛,不可单纯追求弹响。此法可调整小关节的韧带和滑膜粘连,松解神经根周围的组织,改善局部血循,促进炎症消退。

2.5第五步:体疗恢复功能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以下体疗方法,要循序渐进。

2.5.1燕式运动 患者仰卧,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作同时抬起头部、胸部,抬起双下肢(足尖绷直)及双上肢向后伸展与肩平的动作,每背屈一次的节律为5~6秒钟,可重复做10~20次。

2.5.2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两臂伸直放平,膝关节屈曲,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以头枕部,肘部或肩部为支点,下身以足掌为支点,抬起躯干为完成一次,可视其患者情况做3~5次。

2.5.3仰卧起坐运动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两臂平伸于胸前,作收腹屈腰动作,双手尽量触摸足尖,可重复做5~15次。

2.5.4力托千斤运动 患者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下蹲动作时双手如抱石状,慢慢站立,当双手上抬至胸部时,翻掌掌心向上,举过头顶,双臂伸直,躯干挺直,全身肌肉紧张,如托起千斤石状。休息一会再做第二遍,可重复做510次。

体疗恢复功能法,可在经以上几步法治疗后,卧床休息12小时进行。也可在早晨起床时或晚睡前各做一次。

3.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在70°以上。

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直腿抬高试验50°~70°之间。

无效:症和体征无改善。

4.治疗结果

78例中痊愈56例,占72%;显效15例,占19.2%;好转5例,占6%;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7.2%

5.典型病例

例一:李XX,女,31岁,讲师。患者于19895月因晨起时咳嗽当即发生腰有被人猛击一拳的感觉,随即出现腰痛及右腿疼痛难忍,不能站立和活动,动则疼痛加剧,经家人帮助,抬上床平卧,至此腰痛不减,功能活动受限。当地医院用封闭,服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无效。经医院“CT”检查,诊断为腰4~5,腰5~1椎椎间盘突出。多方求医治疗均无好转,生活不能自理,医院嘱其手术,因患者及其家属惧怕手术,于901月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抬入病房,慢性病容。主诉腰痛其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外侧肌肉及足背麻木。不能行走、坐立、平卧困难,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 。查体:板状腰、脊柱明显侧弯呈“S”型,右下肢肌肉萎缩2cm,直腿抬高小于20°,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屈颈试验(+),膝反射和足跟腱反射减弱,外侧皮肤感觉减弱。入院后以非药物治疗五步法为主,治疗10天疼痛明显减轻,半月后可下床短暂站坐,1月后可以独自上厕所解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多次,患者失去保守治疗信心,要求手术,其家长不愿手术坚持继续保守治疗。治疗2个月腰腿疼大部缓解,在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适当体疗,并逐渐加大体疗量。治疗3个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脊柱侧弯完全矫正。巩固治疗1月,以痊愈出院,重执教鞭,随访3年未复发。

例二:乔XX,男,49岁,工程师,十年前有多次腰部外伤史,经治疗好转。以后腰痛每年复发12次,发作原因与天气变冷有明显关系,近年症状加重。8912月因弯腰负重物,当即腰疼难忍而倒于地上 ,即送当地医院以镇痛药治疗无好转。901月经“CT”检查,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轻度狭窄”,嘱其手术。因患者不愿手术转入我院保守治疗。入院时查体:脊柱明显侧弯,腰45椎棘突旁压痛,以左侧为甚。其疼痛向左下肢后侧、足背、足跟反射、腰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左下肢肌肉萎缩1.5cm。直腿抬高试验左下肢小于30°,伸拇趾肌力差,跟腱反射消失。经非药物综合治疗五步法施治,7天后腰痛明显减轻,可下床作短途行走,20天后脊柱侧弯基本 矫正,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腿抬高试验左下肢60°左右,住院70天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以痊愈出院。随访2年未复发。

6.体会

能够不动手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无疑是患者及其家属最易接受的治疗方法,用非药物综合治疗五步法对本症施治,体现了中医非药物疗法之特色,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疗法的优势。几种主要的非药物疗法同时施治,数管齐下,优于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其中针刺疗法是解除疼痛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解除坐骨神经痛有显效。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外因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关。针对这一点,我们在针刺留针之同时,用“TDP”辐射病变部位,利用TDP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强针刺效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和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相似于针灸疗法中的温针灸法。

患者在接受上两法治疗后,其患处皮肤潮红,发热,舒适,肌肉基本达到松弛,再施以推拿舒筋解痉法,促使肌肉充分松弛,痉挛得到充分缓解,为整复手法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整复手法,可以迫使突出物重新回到椎间盘腔内,(特别是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或迫使突出物移动位置而与神经根脱离接触,或使突出物碎片更加脱出,而成为游离物进入硬脊膜外腔,使其不再对神经根产生压迫作用。我们认为整复手法是治疗此症的关键手段,它除有以上作用外,对矫正脊柱侧弯和畸形有积极意义。再通过体疗可巩固其以上各法的疗效,改善血循,促进炎症及水肿之吸收,使腰部韧带,肌肉纤维增粗,弹性和韧性增强,腰肌、腹肌、下肢肌肉的肌力增强,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对脊柱起到内外平衡的稳定作用。

我们认为,对本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病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治疗的过程中,主张动静结合,反对完全静养;主张轻重适度,反对手法粗暴;主张因人施术,反对千篇一律;主张保守治疗,反对轻易开刀。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主张医患结合,充分调动患者及其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在施以五步法治疗之同时,必要时配合使用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之中药,对提高疗效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