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颈脊柱退变性疾病,中老年发病率较高,单靠药物治疗较差,手术治疗可缓解其症状,但后遗症甚多。我们于1991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收治本病147例,以六步法综合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于下。
1.一般治疗
147例均为住院病人,神经根型74例,椎动脉型36例,交感神经型12例,神经根型与椎动脉型或交感神经型混合25例;年龄18~30岁10例,31~40岁32例,41~50岁64例,50岁以上4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1岁,平均47.9岁;男性78例,女性69例;病程在一月内16例,1~3月31例,4~6月59例,半年以上41例;颈部有明显外伤史48例,有受寒史37例;长期伏案工作如缝纫工、制图人员、书写员、会计员等86例,占58.5%。
2.治疗方法
2.1 牵引活血解痉法 此法是治疗的第一步法。患者解开领扣,静坐于牵引椅上,全身放松,呼吸调均,头部约前倾,套上颈牵引托行颈部牵引,牵引第1、2次时重量为3~5kg,以后逐渐加重牵引量,最多不超过10kg,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2.2 针刺通络镇痛法 牵引完成后,患者坐位于治疗椅,裸露颈部及患肢,根据疼痛点及放射走向选穴。各型均可选颈椎两旁的疼痛点、圆型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以及风池、大椎、翳风、肩井、曲池、中渚、合谷穴(以上主穴可分组交替使用)。神经根型可配合侧大杼,肩髃、肩贞、抬肩、手三里、列缺等穴;椎动脉型可配角孙、百会、太阳、印堂、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晴明(可深刺1~1.5寸,进针和留针时不捻针,出针后应立即紧压进针孔1分钟左右,以防出血)、球后(方法同晴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以上各型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催针1次。
2.3 TDP温经散寒法 在针刺过程中,同时用TDP 辐射颈肩部,辐射头与皮肤之间距离约30~40cm,以患者感温热舒适为度,时间与针刺相同。
2.4 按摩松粘纠偏法 完成前三法后,要求患者在入静的状态下接受按摩,细心体会医生之手法。患者应全神贯注,从丹田运气并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下手法。
2.4.1 揉捏法 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揉捏患者的颈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部及患肢肌肉,边揉边拿捏,力量要适度,以患者能忍受为佳。从上到下完成2~3遍。
2.4.2 点按法 医者用拇指指腹或以食指重叠在中指上,用中指指腹点按颈椎华佗夹脊穴、风池、肩髃、缺盆、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在点按过程中可用拇指桡侧在各穴左右拨动数次。以上手法行23遍。力量由轻到重,渗透力要强,以患者感酸胀为度。
2.4.3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动向前。也可用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力点,手腕作屈伸动作,在颈肩部、背部及上肢内外侧作滚动推进动作,每天3遍,要有节奏感、深透感,频率不宜太快。
以上三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4.4椎间关节松解法 医者以一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扶抱患者头部,从颈2~7椎作头前屈旋转和侧向活动的推扳手法。此法适宜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项强硬、活动受限明显者。
2.4.5抖动肩关节法 医者一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或前后抖动。此法适用于上肢手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2.4.6推前额法 (1)医者面对患者站立,用双手拇指指腹从印堂用力推至上星,再向两侧分推至角孙穴,并停留在该穴上揉按半分钟左右。可分推3~5遍。(2)医者用拇指指腹从太阳穴向上推至头维穴,在从印堂经攒竹、眉中分推至太阳穴3~5遍。此法适用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耳鸣者。
2.4.7仰卧手牵旋转法 患者仰卧位,头部探出床边,医者坐在患者头前方,左(右)手置于枕后部,右(左)手置于颌下,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放松,然后再牵引下,双手逐渐用力,使患者头部右(左)旋转到最大限度。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2.5练功巩固疗效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以下练功方法。
2.5.1望月法 患者站立,双足分开与肩等宽,脚尖向前,双手叉腰,呼吸调匀,深呼气时慢慢抬头仰望天空(头颈部尽量后伸至最大限度),吸气时慢慢还原。重复做5~10遍。
2.5.2探海法 姿势同前法,在深呼气时头颈伸向下方,尽量低头望地下,呼气时慢慢抬起使头颈部回到原位。重复做5~10遍。
2.5.3 环顾法 在呼吸气时头颈部慢慢向左(右)转动,眼尽量向左(右)侧看,呼气时头部回原位。重复做10次。
2.5.4 旋转法 患者头颈部向左环绕一周,再向右环绕一周,可反复旋转5~6遍。开始练此功法时有头晕感,可视其情况慢慢增加次数和和加大旋转幅度。
2.5.5 摩颈法 患者用两手掌摩擦颈部两侧肌肉,以颈部发热为度。每次可做1~2分钟。
以上练功法每天晨起和晚睡各完成1次,也可视其情况选择2~3种。次数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练功量。
2.6 中药补益肝肾法 在非药物治疗之同时,可视其病情,适当选用补肝益肾的中成药。临床中我们常用养筋丸(本院制剂),以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它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选用地黄丸类及复方丹参片等,以补肝益肾,活血通络。对巩固疗效、恢复功能、防止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功能有较大恢复;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功能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和功能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47例中,痊愈91例,占61.9%;显效35例,占23.8%;好转12例,占8.2%;无效9例(交感神经型5例,椎动脉型4例),占6.1%。总有效率93.9%。
4.体会
4.1 颈椎病临床症状复杂。在治疗中,我们将颈牵引放在第一位,通过牵引可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加大椎间隙,加速血循,缓解症状。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能接受牵引治疗。牵引完成后,多数患者在颈肩部、枕部、背部有酸胀、麻木等不适感,此时再进行针刺并同时用TDP辐射颈肩部,利用TDP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强针刺的疗效,促进血循,加快局部水肿和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达到“痛则不通”之目的,相似于温针灸法。
4.2 患者通过牵引、针刺、TDP辐射后,其皮肤潮红,颈肩部肌肉松弛,有发热舒适感,再施以按摩手法,此法为六步法中的主要疗法。通过按摩治疗,对软化血管,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循有明显作用,能使颈肩部疼痛及头晕诸症尽快消除。通过手法治疗,还能扩大椎间孔,增大椎间隙,矫正颈椎小关节紊乱和排列不整齐。特别对缓解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症状有较大的作用。
4.3 我们重视将练功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通过练功,能有效地调动患者自愈能力,增强颈部肌力,滑利关节,缓解症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再配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中成药,以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增强疗效。
4.4 对本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它是病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针对本病的特点在于本虚标实,再针刺和推拿中采用平补平泻,避免重刺激和粗暴手法,反对过重量牵引,以免重伤软组织而加重病情,欲速则不达。在临床中对脊髓型颈椎病不多见,且症状复杂,病情危重,故未列入收治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