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郭剑华针灸治疗特点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8 浏览量:

郭老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运用针灸、推拿、火罐、内服外敷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软伤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其中,他尤其重视针灸治疗,并多有独到之处,现将其总结记录如下:

1、掌握平衡

郭老师常说,中医是随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科学,要学好中医,就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他把对“中庸”的理解运用到针灸治疗当中,认为中医治则所由派生的一般方法即其哲学基础就是《内经》所说的“和”,而“和”应用于医学领域,第一步就是具体化为调整阴阳,主张“掌握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机体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标志着身体健康。《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之人,气血充沛,寸口脉、人迎脉等九处脉象一致,称之为“平人”,即健康无病者。健康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和谐,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形肉气血相互协调。《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只有保持着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人体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由此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总括起来说,健康人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相对平衡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样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郭老师常说: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如果阴阳平衡关系破裂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郭老师认为:人体有非常完善的免疫系统,人体组织有非常顽强的修复能力,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但是人体的自愈能力并不足以战胜所有疾病,因此,必须首先重视治疗,重视“治愈”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决不忽视机体的“自愈”能力,更不能因治疗而削弱了机体的自愈能力。大量的慢性疾病,与其说是靠药物来控制病情,不如说是依赖机体的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而维持生命活动的。其实,任何有效的治疗都不过是为痊愈创造了条件,或缓解病情而为机体的自愈争得了时间。疾病的痊愈归根到底还得靠人体本身的自愈能力,所以治疗当中既重视对疾病的“治愈”作用,还要重视调动病人自身正气以祛除邪气的“自愈”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重视“治功能”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观。

软伤科疾病本身也有一个“劳损--代偿--失代偿”的过程,就象我们皮肤的小创口会自行结痂、脱落一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是代偿。如骨质增生、肌肉韧带增粗,这开始就是一种代偿性的自愈过程,当损伤大于人体的代偿或代偿太过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疾病就会发生。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调整机体产生一个新的代偿,按中医的理论来说就是调节阴阳,使之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就是说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采用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治疗目的。

郭老师针刺取穴治疗软伤疾病,多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局部、上下、左右、前后对称取穴的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局部对称:其痛处只有很小一块,找准痛点,画上记号,在对侧相同部位施术,按虚实而使用补泻手法,以痛点消失为度。左右对称: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健侧同名穴上施术。前后对称:凡痛必有一中心痛点,寻得后在对侧正相对处施术,对得越准,效果越好。上下对称:手经取足经,上取下,下取上。如手太阴与足太阴:少商─隐白,鱼际─太白;手阳明与足阳明:商阳─厉兑,合谷─陷谷;手少阴与足少阴:少府─然谷,神门─照海;手太阳与足太阳:少泽─至阴,前谷─通谷;手厥阴与足厥阴:中冲─大敦,劳官─太冲;手少阳与足少阳:关冲─足窍阴,中渚─足临泣,外关─绝骨。如此可使阴阳经脉营卫气血调和,则病可痊愈。针刺健侧肢体腧穴,源于《素问·调经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利用健侧经气,在针刺刺激下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共同驱除同经之邪气,从而使患侧的受损功能得以恢复。

2、取穴精练

郭老师临证取穴力求精练,多为对称取穴,少则两穴、多则六穴。往往取穴很少而疗效颇佳。对进针方向和针刺深度则根据患者身体条件、病势轻重、病程长短灵活掌握。

治疗腰部疾病常用穴有大肠俞、膀胱俞、上廖、次廖、秩边、环跳、殷门、足三里、条口、三阴交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疲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上也说:“…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可见腰痛原因主要关键在于肾。肾虚易感外邪,邪恋日久则易伤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腰在脏为肾,在经则属太阳,故取太阳经以化气行滞,舒经通络。故见效迅速而无延久伤肾之弊。

治疗肩部疾病取穴肩贞、肩前、肩髃、臂臑、条口、承山、曲池、尺泽等等;肩部是手三阴三阳经筋结聚之所,经筋病则使肩痛活动不利,如《灵枢·经筋》所述“(手太阴经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手阳明经筋)其痛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手太阳经筋)其痛小指支……腋下痛、腋后廉痛……”。而这些结筋病灶点与解剖学有关,肌腱、韧带抵止点大都吻合。此病据其病因病理属“筋痹”范畴,以理气活血、舒筋止痛为原则。针灸取穴法以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和以痛为腧原则为指导。

膝关节疾病取穴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肾俞、阿是穴等穴位,能纠正膝周各肌群间力平衡,缓解肌肉、韧带紧张牵拉状态,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病变引起的疼痛,同时补益气血、肝肾、活血化瘀通络。促进膝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其内环境,使炎症消散、组织修复,改善软骨及周围组织的营养,促进代谢和组织修复。

颈部疾病取穴:选阿是穴、反应点、颈部夹脊穴、风池、大椎、翳风、肩井、曲池、中渚、合谷穴。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抬肩、手三里、列缺等穴;椎动脉型可配角孙、百会、太阳、印堂、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以上各型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还可依据病变所分布经络区域选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区疼痛取大椎、陶道、风府、天柱、昆仑;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区疼痛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小海;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区疼痛取天井、支沟、悬钟、丘墟。若属太阳经输不利之表症,可加双侧合谷、列缺、太阳;若上肢麻重者加肩髃、曲池;指端麻木者加外关、合谷;头晕加风池、百会;若肝肾不足者,加肾俞、肝俞、气海、足三里等穴。

郭老师往往对证治疗而非对症治疗,循经取穴力求精炼,惟恐多加一穴,针刺功效就会因杂乱无章而减弱。

3、擅用快针

郭老师针刺有“三快”:辨证快、速度快、起效快。其取穴、进针、行针速度很快,往往患者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郭主任已经针刺完毕,疼痛缓解,令患者啧啧称奇。这与他对疾病性质、部位的了解和临床经验丰富是分不开的。对某些起病急,病程短,或者久病痛处固定不移的软伤疾病,无论病势轻重,皆用快针疗法。找准穴位快速进针,以提插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胀麻感,并向周围传导;若感觉不明显,可用滞针疗法,即单向(顺时针)捻转,直致捻不动时向上提3-5秒,以患者局部酸胀能耐受为度,持续行针30-60秒,然后摇大针孔,快速出针,出针后不按压针孔,并可加拨罐治疗,以助邪气外出。正所谓:“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故而效如稃鼓。跟师三年中,我亲眼见到许多腰腿疼痛患者,被几人抬来求医,经郭老师快速针灸后,立即下床,独自步行回家。效果之快之好,令患者及其家属连称郭老师为“神医”。

例如:患者涂某某,女,75岁,乃因“双膝退行性骨关节炎”住院的病人,平素大便干结,小便涩,微黄,口干,面色略显苍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住院期间大便干燥日盛,4日未解,上午予电针治疗,取穴双腹结、太溪、足三里,当天下午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大便秘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用开塞露无效,郭主任予针刺双天枢,足三里,用快针泻法,出针后3分钟后即感便意,如厕泄泻,连续3次后停止。腹痛缓解,面色如常,仅感体虚乏力,予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调理善后便秘消失。

4、补泻得当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而确立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两类不同针灸法。软伤科疾病同样有虚实之分,只要辨证清楚,手法得当,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于软伤治疗中,往往可以取得神奇的效果。

郭剑华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将针刺补泻手法灵活运用于软伤科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4.1补泻兼施,先泻后补

对虚实夹杂,正虚邪盛的患者,以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方法:准确取穴,迅速进针,插至一定程度,患者出现酸麻胀或循经传导感觉时,即将针尖抵住该点,名曰守气,然后反复重提轻插,由深至浅,即“动而伸之”的手法,徐徐提至浅层,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补法行针一次,出针时揉按针孔。

病例:李某,男,45岁,2003326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左下肢牵扯痛半年。患者于半年前由于搬抬重物导致腰部扭伤疼痛,伴左下肢牵扯痛,不能坐立,经内服消炎止痛药及行腰部推拿后,疼痛略见好转,仍时有发作。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腰痛及左下肢牵扯痛,经药物及腰部推拿治疗无效,遂请郭师诊治。查体:腰部肌肉板结状,L4-5棘突左侧旁开1.0cm 处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屈颈实验(+)“4”字试验(+)。做腰椎CT示: L5-S1椎间盘突出,郭师在针刺中给予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方法。取穴大肠俞(双)、关元俞(双)、环跳(左)、殷门(左),针10次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巩固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郭师认为:颈、腰椎劳损性病变的患者多数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且病因有感受风寒湿邪,有气滞血瘀,有肾亏体虚,错综复杂,从而导致腰腿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无以濡养筋脉,因而发生腰痛。久病多虚、多瘀,而症状表现多为急重,应属体虚邪盛,故在治疗上要补泻兼施。《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指出:“补者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营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郭师先泻后补法正是体现了由重深到轻浅,从营到卫的补泻兼施的道理。先祛除其气滞血瘀之邪,再补其肾亏体虚之瘀。以达到邪去正盛的目的。

4.2掌握针刺补泻的度

郭师强调:在针刺补泻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度,对相同的病症,应特别注意准确辨证,要从病因、病机,病人的体质、心理诸方面综合考察后,选穴配方,在针刺手法中,掌握合适的轻重、深浅度及针刺方向,方能有较佳疗效。元·滑寿《难经本义》指出“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营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说明针刺的深与浅,不仅作用不同,手法操作亦相异。轻重程度也同样重要,如坐骨神经痛,由于单纯性坐骨神经炎大多正实邪实,用强刺激的泻法,重泻则痛止;如系腰椎间盘突出症日久压迫坐骨神经之疼痛,因正虚邪实,虽手法不重,而已产生泻法的效用,往往稍重刺即正气受伤而疼痛增剧。因此同此一症,针刺手法亦不尽相同,而也有差异。

病例:齐某,5岁,2003612日初诊,主诉:早晨起床时,在床上跑跳,受到家长责骂后,突发斜颈,头向右侧转80度,可由外力被动将头扶正,但失去外力后头又复原,胸锁乳突肌增粗痉挛,局部无明显压痛。郭师选取患测风池、肩井两穴,以1寸针,迅速刺入两穴约0.5分,轻轻捻转,用隐力迅速上提,由深及浅,反复操作3次,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治疗1次显效,3次痊愈,随访1月未复发。

按:患者小儿,阳气盛,活泼好动,受家长责骂后,肝气郁结,疏泻失职,导致颈部筋脉拘急孪缩,发为斜颈。病属足厥阴肝经,因其起病急,病势轻浅,病位属阳,故选取与之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局部取穴的原则,由于小儿畏惧针刺,哭闹好动,又采取快速针刺法,以针刺泻法,浅刺其卫阳,以轻柔的手法,疏经通络,疏肝理气,使气机得畅,则其胸锁乳突肌痉挛消失,斜颈逐渐恢复。

4.3善于运用针刺补法

软伤科疾病大多虚证不明显,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喜欢用泻法和平补平泻手法,郭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软伤疾病多为劳损性病症,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更应注意针刺的手法,灵活运用补法,往往疗效极佳,否则会产生欲速而不达的结果。

病例:罗某,女,62岁,2003618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眩晕,项强,失眠,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整夜不眠,他院医生以美尼尔氏综合征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一月前,患者头部眩晕加重,伴项强,失眠恶心,呕吐,耳鸣,复摄CT片示:C3-4C4-5C5-6椎间盘膨出,经他院输液、针灸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遂来我院请郭师诊治,入院时,患者头昏,眩晕,项强,左耳连续鸣响,声调低沉,时轻时重,听力下降,舌苔薄,脉细。查体颈部肌肉略僵硬,旋颈征(+)。郭师取穴四神聪、风池(双)、大椎、内关(双)、三阴交(双),进针后,在浅层侯气,出现针下沉紧,便可运用“推而内之”的手法,先浅后深,用隐力将针徐徐推进,约纳入3-5分,患者有酸麻胀感,再慢慢纳至一定深度,出现热胀感。留针15分钟后缓慢出针,按揉针孔。用以上手法针10次头部项强、眩晕明显减轻,20次诸症渐消而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该患者为颈椎病的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项强、失眠、眩晕和耳鸣。耳鸣者,非实则虚,眩晕则“无虚不成眩”,结合症状及舌诊脉象,可以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故失眠,血不充耳,故而出现耳鸣耳聋;脾主生清,头为清窍,脾气虚弱,头失所养,故而项强、眩晕,给予针刺四神聪、风池、大椎、内关、三阴交以益气、健脾、宁心安神,故获良效。                                                                                                                                                                                                                                                                                                                                                                                                                                                                                                                                                                                                                                                                                                                                                                                                                                                                                                                                                                                       

《素问.调经论》中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针刺补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历来医家对补泻手法尤为重视。郭老师认为针灸治疗学中补虚泻实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刺手法、穴位特性,更核心的内涵是辨证施治,要准确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熟悉脏腑经络腧穴功效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方可起沉疴于针下。

5、针灸并用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有“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重要”。明朝《医学入门》也有:“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及,必灸之”之说。可见历代医家对灸法的重视。传统灸疗种类繁多,但在治病过程中需人扶持施灸,操作及不方便费时费力,稍不留意便会灼伤皮肤,烧坏衣物,极不安全。针灸医师在临床中不便使用,患者也畏惧灸疗,导致当前在针灸治疗中“重针轻灸”的局面,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

郭老师克服了艾灸易灼伤皮肤且费时费力的缺点,在临床中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非药物综合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先后研制出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两项灸具,并都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发明对人体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安全、舒适、卫生、操作简便,疗效高、易于推广普及。使艾灸治疗得以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其优越的治疗效益。

“中国霸王灸”(又名多用灸具)将艾火灸、温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击等技法和刮痧有机地融合于一枚灸具中,具有一具多用,方法独特,外形美观的特点。由于灸罩有接灰作用,灸帽有闭火功能,不会灼伤人体和烧坏衣物,使用安全,加之灸条与灸罩的距离由弹簧自动控制,温度可调节,从而实现灸疗的补与泻。手持筒体又可用按摩头或灸帽在人体体表进行点穴、扣击、按摩以及刮痧治疗。该灸具充分体现了中医非药物综合治疗特色,多法协同作用,数管齐下。可以多角度、多部位直接施以灸疗和按摩,也可根据病症配合刮痧治疗。该发明荣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

“神农塔灸”由固定、底座、药饼、艾塔、接灰盘、调温帽、进针孔等组成。将传统的艾火灸、温针灸、温和灸、隔药灸、太乙针灸有机融为一体。具体操作:从针柄上套入塔灸,并固定在皮肤上,点燃艾绒即可灸治,当灸温过高或过低时,可戴上或摘下调温帽以调节灸温,不需人扶持,可以多角度、多部位施灸,一名医生能同时为多位患者治疗。该发明获得国家专利,1992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临床中郭老师还常常使用温针灸。温针法又叫传热灸或针柄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此法起源久远,兼具“针”和“灸”二者之长。 郭老师采用¢30×50mm针进行针刺。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先用一次性针灸针的包装做成的碗状容器置于针身周围,以免艾火灼伤 人体和衣物,再把预先准备好的两厘米长的艾条插到针柄上,然后点燃艾卷,使艾卷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待艾卷烧完熄灭冷却后起针。温针灸具有刺法和灸法双重作用,可利用艾绒燃烧时温热效能产生热量,通过针体将热能带入关节腔深处,以温通经络,调畅气血,最终使局部之风、寒、湿邪祛尽而病除。郭师往往将电针、温针并用,对年老体虚、慢性疼痛及寒湿较重的患者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郭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以上方法应用与软伤科临床的各种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