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郭剑华推拿治疗特点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8 浏览量:

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内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自然疗法,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功效卓著。

郭师对推拿原理和技法的娴熟掌握,使得他在治疗疾病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治疗有如下特点:

1、以意通经络

郭老师在临床推拿中非常注重治“神”,他常提醒我们应用“意法按摩”,要“以意通经络”,给病人以“心灵的按摩”。许多患者得病时间长,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加之对疾病缺乏了解,往往容易产生忧虑情结。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把患者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能只看到患者的疾病,还要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作好解释和慰藉,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对医生要充分的信任,更好地配合治疗。这一过程首先通过语言来表达,其次还要靠治疗过程当中肢体的接触,传达给患者。

《内经》云:“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 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 义无邪下,  必正其神。”后人为其注解:远近如一者, 浅深其候也。 如临深渊者, 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 静志观病人, 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 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 欲瞻病人, 目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虽然以上是讲的针灸的道理,但是,它也同样适用于推拿。

郭师十分强调推拿治疗时的“静心”,医生要专心致志地对患者施以手法,患者要在安静的状态下细心地感受被治疗的过程。患者要在安静的状态下,怀着对医生的充分信任,放松全身肌肉,认真体会推拿的肢体作用在患者机体上产生的变化,静心接受医者发出的信息。医生的肢体动作依靠意志来推动,动作的技术规格又制约着肢体的方向、大小和长短。训练有成者,能意到手到,肌肉随意识收缩或舒张,使肢体产生运动。意和手的的统一,能使全身内力聚为一个整体,通过手法发放出去。只有静下心来,使意志集中在患者身上,才能通过肢体的接触了解患者细微的变化,包括患者病变组织形态的改变,对疾病、医生治疗的整体反应,找到疾病的根本点。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由意志指挥肢体施以具体的技法向患者传递治疗信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郭师不但主张推拿时要宁神专注,同时还强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语言沟通桥梁,既通过语言和患者交流,让患者消除对疾病、对推拿手法治疗的惧怕感,真正做到放松肢体,接受手法治疗,同时给患者带去良好的信息,使其真正读懂医者的手法语言。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学医学模式转变。只有以中医整体观关注生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模式转变,从而达到人体内部及其和社会、自然界协调统一的目的。推拿治疗过程是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交流最容易的时候,医生应当抓住机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心理因素,掌握根本症结,作到有的放矢。

2、手上长眼睛

郭老师在推拿过程中,往往被病人说成是:“手上长了眼睛”。郭老师的手可以很快找到病人的痛处,使患者非常惊异,这与郭老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的充分认识分不开的。郭老师在任何治疗中都坚持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治病面对的是患者本人,而不是具体的疾病,先全面地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面色、舌苔、脉象、喜恶及所患疾病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从而对患者的身体素质、疾病性质有了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手感觉患者病灶周围的细微变化,从而找到疾病的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手上长眼睛”其实是其辨证施治的一个过程,将辨证和施治融为一体,加上郭老师娴熟的推拿技法,将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在患者身上,抓住疾病的根本,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郭师常说:一个训练有素的推拿师,要善于用双手在患者身上捕捉细小的阳性反应点,以及皮肤、筋腱、肌肉的软硬度变化,往往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找到症结所在,抓住要点,势如破竹。他还强调:找到关键点之后,不要立即在该点上施以重手法,应将周围软组织放松,只有在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在阳性反应点上施以点、揉、弹、拨等松粘解痉类手法, 尽量避免重伤组织,充分体现出“有伤缓治伤,先治伤两旁”的特点。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伤有轻重,病有缓急,症有虚实,因而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手法推拿要达到理想疗效,推拿医生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与系统的基本功法,推拿手法必须遵循科学原则,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及有无合并症等不同,选择针对性推拿手法。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根本,了解患者疾苦,对证施术。

3、手法轻巧渗透

郭师按摩治疗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他时常告诫我们:“手法轻一点。”但患者往往指出我们的“劲太小”,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学习我终于悟透了其中的道理:这里的“劲”与力量大小并不是一回事。力是指大脑指挥下的肌肉收缩力。劲是指在意识支配下的气息吐纳和肌肉收缩,按照一定动作规格,有序化配合产生的力,劲包含的要素比力多。力作用于人体时,往往使局部用力,而且作用面积大而压强相对小。推拿劲作用于人体时,强调聚全身之力,于一点出发,故作用面积小,压强相对大,其渗透力强。再次,力是先天具有的本能,传递较慢,转变滞钝,随意性较小。推拿劲是经过意识支配和有序化锻炼获得的,传递迅速,转变灵活,随意性较大。在推拿中能始终保持对机体一定的压力,并可以利用其善变、随时可发的特点,在柔化过程中寻机转化成强劲,可以用于点、按、弹拨等重刺激手法。而此时患者感觉到的不是强烈的疼痛,而是酸胀舒适。郭老师在施术过程中,患者往往可以感受到“有一股气顺经走窜”,“象是在接受气功治疗一样”。这种情况下,郭老师用了很大的力,但是患者感受到的不是体表强烈的刺激,而是体内气机的变化。这就是“渗透力”,它是以施术者的意志支配的。郭师强调在给重点部位施以手法是时,要注重一个“巧”字,要合理运用力学原理,做到四两拨千斤。

重手法按摩,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肌肉组织损伤。如果我们经常使用硬物磨压身体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就相应变粗、增厚、变硬来保护该部分,这是一种保护反应。同样,按摩时一味使用重手法会使肌肉变硬、肌纤维的弹性变差、力量下降、导致功能下降。临床解剖证明,被按坏的肌肉里面形成疤痕,是肌肉变硬的原因之一。

疼痛是软伤科疾病的主要症状。常因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之邪,使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临床上常见的落枕、急性腰扭伤、四肢关节扭挫伤等疾病的急性期,多由于损伤性炎症明显,表现为肌肉痉挛、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患者十分痛苦。急性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较复杂,如果强行使用重手法治疗,往往造成患者因疼痛难以放松,医者手法难以到位,因而疗效受到影响,甚至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病情。

慢性疼痛往往成因很复杂,有组织损伤刺激引起的如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肌筋膜炎综合症和癌症等引起的局部疼痛,有中枢性疼痛如幻肢痛、带状疱疹神经痛,有心理性疼痛,还有行为性疼痛,慢性疼痛的病人无能力从事工作和家庭生活,而表现出精神抑郁、悲观,多使疼痛加重,病人不仅存在组织损伤而且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为疼痛所苦,心里焦虑,惧怕疼痛,重手法治疗过程中往往使患者不能耐受,故更不宜重手法推拿。郭师常说:手法有轻有重,有补有泻,只有全面了解病人的体质、心理,做到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施以恰当的手法,方能奏效。

4、多种技法配合

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如按法、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动肢体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动肢体关节为主,如摇法、扳法、引伸法等。

郭师注重多种手法的配合与转换,在每一次施术过程中,往往根据情况综合应用多种手法,并掌握转换时机。其具体步骤包括:放松—疏通—整复。无论使用什么技法,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放松,使病变局部痉挛的肌肉舒缓下来,增强其顺应性及自我恢复能力。多用揉法、拿法、摸法、滚法等,通过增加病变软组织的血供,以利消除炎症,充分伸展痉挛的肌组织的综合功效,打断炎症、疼痛、肌痉挛三个环节的恶性循环,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其次是疏通经络,抓住疾病要害,在活动时的最痛点上运用点按、弹拨、平推等手法。如原痛点消失、痛点转移,在新的痛点上仍按本法进行操作。再次为整复筋骨、重建力学平衡,用理筋分筋、关节整复手法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恢复各关节的正常解剖部位或功能位。重建软组织与脊柱的力学平衡。

 郭师十分注重我们基本功的训练,他指出:手法是治病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重各种手法之间的转换,以及连接手法的流畅和力量变化,如果手法变换适当,姿势配合协调,力量运用准确,医者不会感到在施术中疲劳乏力,可以达到持久和患的境界,患者也会进入舒适、入静的境地。既要保证每一手法的治疗时间,又要适时更换推拿手法,克服患者对长期使用同一手法的耐受性,以提高治疗效果。正如《医宗金鉴》所说: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5、舒适为度

郭老师为患者推拿完毕后,患者首先感觉到的是舒适,“疼痛缓解,一身轻松,非常舒服”很多患者在经郭老师推拿后都会这样说。《医宗金鉴》中也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患者自身肌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不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对有益的刺激往往乐于接受,产生舒适的感觉,对有害的刺激产生厌恶的感觉。郭老师在软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舒适为度”已经是综合治疗的总原则。要在治疗前、治疗当中和治疗以后都使患者感觉到舒适是很不容易的,它既体现了人性化的治疗模式,又是对医生治疗手段的检验。一个好的医生,既是一个完全的医学工作者,也是半个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工作者。医生的工作要以人为中心,工作方式要更具人性化,要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调整患者机体与外界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统一。

因此,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一名经验丰富手法娴熟的推拿医生,使患者在治疗以前对医疗条件充满信心;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医生询问病情,检查体征,及查色按脉后,准确辨证,采用相应的推拿技法,以轻巧灵活的手法使患者既要有明显的得气感,又要有轻快的舒适感觉;治疗后,患者感到病情缓解,证明治疗有效,精神焦虑得以释放,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当然,有些治疗会使患者产生短暂的不适,只要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患者有思想准备,也不会感到难以接受。

所有手法都要求力、协、柔、透。“力” 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协”即协调,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协调。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柔”乃柔和之意,此非软弱无力,乃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之谓,严禁滞劲蛮力或突发暴力。“透”指深透,手法不能留于表面,要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即能治疗疾病,又能使患者感到舒适,愿意主动接受医者治疗。

6、注意美学

郭师常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句至理名言教导我们。他说:“这句名言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只要细心体会,手法就在其中”。单从熟读此段话而言,爽口流畅,仿佛见到一个医者,正用其双手,以优美的姿态,精心为病人施术,手法千变万化、从心而出,美不堪言。郭师从此段话中提出了推拿手法的美学观。他认为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美的表现,美好的事与物会令人精神振奋、气爽精神、信心十足,事半功倍。如果推拿师能在施法的过程中以美的姿态、美的手法、美的心灵去面对患者,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候诊的患者、患者家属以及观察治疗的健康人能从医者施术中的优美姿态得到康复、得到启迪、得到放松、得到美的享受;也让旁观者心情松弛,不再惧怕推拿,全力支持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这就要求每一位推拿医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只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一切。一个推拿医师,以干净的着装、振作的精神、敏捷的思维、逻辑的言谈、优雅的姿态、舞蹈般的手法展现在治疗室,构成一幅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美的画卷。其次,还应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和对此项工作的热爱与敬业。要熟悉各种单一手法和复合型手法,每种手法将其分解可以说是由舞蹈动作组成。舞蹈工作者用其肢体语言来向观众表达情感,而推拿师也用姿势和动作语言给患者信息。这就要求患者能通过医者双手所给的信息读懂医者的手法语言,这些手法语言可在治疗中配合种美妙的音乐,随着乐曲运动,从中表现出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有力、有节的四要素。郭师认为,施以手法时要用心,勤于思考,要善于驾驭自己的双手,心灵手方巧,让千变万化的手法,从医者的双手间流畅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