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渊源
我出生中医世家,自幼在药香中长大,据祖上传下的家谱记载,我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于清咸丰年间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距今已200年历史,我应是郭氏医家第六代传人。从我能记事时起,目睹了先辈们治病救人的风采,给我幼小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祖父及叔辈中业医者甚多,祖父有兄妹6人,其中4人皆谙医道,分别在荣县、威远等地开办“博济生”、“治安堂”医馆,享誉川南,广治民病。祖父郭绍卿排行老二,人称“郭二老师”,12岁学古文之余,常为祖父、父亲抄写中医典籍,口诵心记,渐有所悟,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皆深研细讨,时受父辈点拨遂入国医之门。14岁随父出诊,经父精心传授,面询解惑,平时抄录整理医案,博览医籍。17岁独立行医,善用经方疗疾,专攻疑难杂症,医道日趋成熟,临证开方药味少而效高,每起沉疴,享誉川南。四祖父郭懋威除熟读中医经典外,对《幼幼集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及《审视瑶函》等医籍甚为推崇,长于治疗妇、儿科、眼科病症,为四川荣县名老中医。五祖父郭显威除精内科杂症外,长于外科,精于膏、丹、丸、散的炼制,对疮疡肿毒外科痼疾疗效极佳,为四川威远县名老中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姑婆郭贞卿,她毕业于成都国医学院,得良师李斯炽、邓绍先等先辈的器重,擅长用中药、针灸、点穴、砭木等综合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症,因疗效卓越而盛名四川,为蜀中女名医。著有《郭贞卿医论集》、《秉烛医话》等。姑婆常教导我们:“一个好的中医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医基本功和药内功夫,还应具备一定的药外功夫,只有两种功夫的有机结合,治疗疾病才会有好的疗效。”姑婆的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我的临床思维,对我以后从事筋伤病症的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内和药外疗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读书感悟
我于60年初中毕业,考入泸州医学专科学校首届中医专业班学习,终于实现学中医的理想。担任中医专业课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川南地区的著名中医临床家,如张君斗、温新象、赵时珍等,他们熟读经典、忠于临床、经验丰富。老师对我们要求格外严格,希望学生“刻苦学习、认真读书,莫负青春好年华,应象忠山挺拔的大树一样成有用之才”。
在校学习中,首先接触的课程是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对这些方歌括是一定要牢记的。在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时,老师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我们熟读,而且对重要条文必须熟背。我在班上年龄最小,坐第一排,老师经常提问叫我回答,有时背错一段经文或背落一个字,都会受到严厉批评。老师告诉我们:“经典医籍是中医的根基,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只有学好经典,在今后临床时才会按经典的思维去辨证论治,才能为民治病,如果现在不学好经典,今后会先天不足,根基不稳,半途而废。”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我熟背了《内经辑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学习了《内经》使我在临床中有坚实的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能用《内经》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去诊治疾病,去创造和蔼的治疗环境。熟背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使我在临床中逐步的悟出了怎样用辨证论治思想去处理复杂的疾病信息。怎样用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理、法、方、药的紧密结合去治疗疾病。熟背了《温病条辨》使我在临床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吴鞠通在诊治温病过程中的整体观、动态观及理法方药一致的思维方法。学习针灸,赵时珍老师不仅要求我们熟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必须熟记每条经脉中所分布的主要穴位及每个穴位的功用主治,掌握针灸补泻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运针。由于基本功扎实,在以后临床中能熟练的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提高。
拜师取经
学校毕业后,我跟师县内的五大名老中医学习,除学习整理每位老师独到的临床经验外,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精读了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使我更加理解了温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学习了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医籍,在临床论治疾病中拓宽了视野,进一步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老师们的训古不泥、传承创新的思想激励我在业医的道路上忠于临床,注重疗效。
我很感谢我的姑婆郭贞卿,是她的药内与药外功夫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指导我在治疗筋伤疾病以及疑难病症中走综合治疗之路。综合疗法不仅突出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特色,还使医患之间关系和谐,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帮助。
证治体验
1、融汇古今 创制新方
临床五十余年学习张锡纯、王清任传承创新精神,创立了内治法专病专方专药,总结出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并拟定了颈舒汤、腰舒汤、膝舒汤、肩舒汤等专病专方,取得良好的疗效。
颈椎病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即寒、痰、瘀、虚四者杂合致病,归纳为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四型,拟定了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的颈舒汤。药用:葛根15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狗脊20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全蝎粉5克(装胶囊吞服),炙甘草6克。寒湿痹阻者加羌活、独活、汉防己,痰瘀阻络者加法夏、陈皮、红花、桃仁、丹参,气血不足者加党参、熟地;肝肾亏虚者加淮山药、枣皮,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苁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伤、痹、瘀、虚”,其中以虚为本,伤、痹为标,瘀血贯穿病程的始终。分为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六型,拟定以补肝肾、益气血、祛寒湿、通经络为治则的腰舒汤。药用:桑寄生20克,狗脊2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丹参15克,川牛膝20克,全蝎粉5克(装胶囊吞服),制川乌10克(先煎1小时以上)。风湿痹阻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寒湿痹阻者加肉桂、鹿角胶、细辛,湿热痹阻者去川乌加苍术、黄柏、栀子、泽泻、木通、薏苡仁、茵陈,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甲珠、川芎,气血两虚者加黄芪、枸杞、怀山药、鹿衔草,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怀山药,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茱萸、女贞子、墨旱莲、龟板。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肝肾亏虚)失调、(气血失调)标实、(风寒湿阻、痰瘀内停、外伤劳损),并分为瘀血留滞、气虚湿阻、湿热壅盛、肝肾不足四型,拟定了以补肝肾、调气血、通经络、祛寒湿为治则的膝舒汤,药用:狗脊20克,熟地黄15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土鳖虫10克,鳖甲15克,独活10克,威灵仙10克,川牛膝15克。瘀血留滞加三棱、莪术,气虚湿阻加黄芪、薏苡仁、泽泻,湿热壅盛加黄柏、苍术、土苓,肝肾不足加枸杞、川续断、淫羊藿。
肩关节周围炎病机为气血亏虚,外受风寒湿,筋脉失养。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养血通络。拟定了肩舒汤,药用:桂枝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桑枝20克,葛根15克,甘草10克。风寒湿阻型加细辛、苍术、独活,瘀血阻滞型加桃仁、红花,气血亏虚型加黄芪、党参、熟地黄,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
以上专病专方随证加减的灵活运用,在临床中收到较佳疗效。并成为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课题完成后申报为医院制剂的有颈舒胶囊、腰舒胶囊、膝舒胶囊。肩舒胶囊科研即将完成,正为申报医院制剂作好前期工作。
2、专病顽疾 法推综合
许多筋伤疾病的治疗,单一的疗法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采用内外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特色突出,疗效明显。在临床中,我深入研究了软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变化,总结出软伤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经验,制定出具体化、步骤化的专病专治的治疗方案,其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的综合治疗方案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五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一步:针刺通络镇痛法 此法是根据患者疼痛点及疼痛放射走向选用穴位,配患侧的秩边、环跳、承扶等穴。第二步:推拿舒筋解痉法 在针刺法完成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肩部、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滚推法、点穴法。第三步:整复松粘矫正法 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酌情选用。主要采用叠掌振颤法、旋转仰搬法、仰卧牵拉法、侧卧斜搬法。第四步:中药内服调理法 内服自拟腰舒汤加减,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剂,10剂为一疗程。第五步:体疗恢复功能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另外,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体疗方法主要包括燕式运动、桥式运动、仰卧起坐运动、力托千斤运动、体疗恢复功能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两年中采用五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6例,其中痊愈365例,好转146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97.14%。
六步法治疗颈椎病 第一步:牵引活血解痉法 牵引第1、2次时重量为3~5kg,以后逐渐加重牵引量,最多不超过10kg,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第二步:针刺通络镇痛法 各型颈椎病均可选颈椎两旁的疼痛点、圆型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以及风池、大椎、翳风、肩井、曲池、中渚、合谷穴(以上主穴可分组交替使用)。神经根型可配合侧大杼,肩髃、肩贞、手三里、列缺等穴;椎动脉型可配角孙、百会、太阳、印堂、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晴明(可深刺1~1.5寸,进针和留针时不捻针,出针后应立即紧压进针孔1分钟左右,以防出血)、球后(方法同晴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第三步:TDP温经散寒法 在针刺过程中,同时用TDP 辐射颈肩部,辐射头与皮肤之间距离约30~40cm,以患者感温热舒适为度,时间与针刺相同。第四步:按摩松粘纠偏法 要求患者在入静的状态下接受按摩,细心体会医生之手法。医生应全神贯注,从丹田运气并催力到双手,施以揉捏法、点按法、滚推法、椎间关节松解法、抖动肩关节法、推前额法、仰卧手牵旋转法。第五步:练功巩固疗效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望月法、探海法、环顾法、旋转法、摩颈法。第六步:内服中药调理法 采用颈舒汤加减,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3剂,10剂为一疗程。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两年中采用六步法治疗颈椎病387例,其中痊愈257例,好转109例,未愈21例,总有效率94.57%。
四步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第一步:膝五针通络镇痛法 选取内外膝眼、鹤顶、血海、阳陵泉五个腧穴,在常规消毒后,选取1.5~2寸的一次性无菌性毫针,进针后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配合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同时用TDP照射患膝。第二步:推拿松粘解痉法 患者仰卧,全身放松,配合术者操作。要求医生手法轻快、柔和、深透,力量由轻到重,切忌重手法。具体手法为点揉腧穴、滚揉捏膝周、推揉提髌骨、牵下肢、伸屈膝关节。第三步:中药熏洗活血消肿法 采用自拟膝关节熏洗经验方,药用川牛膝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海桐皮15克,红花1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土茯苓15克,桂枝10克,鸡血藤15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伴发滑膜炎积液者加木通30克,泽泻30克,五加皮30克。诸药置于盆中,加水1500~2000ml煎沸20~30分钟,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cm左右,并在膝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10~15分钟(注意防止烫伤),待药液温度在60℃左右时,将患膝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按摩膝关节,并做主动伸屈关节的运动至药液变凉。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日1剂,10剂为一1疗程。第四步:功能锻炼巩固疗效法 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以主动不负重的活动为主,练习关节活动,增强肌肉力量,以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稳定关节的平衡力,巩固其疗效。具体方法为伸膝活动、屈膝活动、腘绳肌锻炼、股四头肌锻炼。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两年中采用四步法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213例,其中痊愈101例,好转86例,未愈26例,总有效率87.79%。
3、活血化瘀 因人而异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中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不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格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按徐氏这段论述,活血化瘀药物进入人体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结论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在临床运用活血祛瘀药物去治疗瘀血证时,倘若不注意“人异”,则有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目前临床和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要谈论药物的作用,就不能离开患者自稳失调和抗病能力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不能离开正邪强弱、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等变化,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按图索骥。比如跌打损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在论治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伤科秘要》说:“瘀血停滞或积于脏腑者,宜攻利之,先逐其瘀,而后和营止痛,自无不效。”后世宗此甚多,临床中活血祛瘀法确为治疗跌扑损伤所致瘀血的常法,但当患者脾胃之清气不升,或血虚,或气亏,或肾气不足时,则每每不能取效,反而加重病情。此时就应当根据病情治以升阳益气、调理气血、或补益肝肾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法。又如肺心病感染期,气喘气急,舌质紫暗,口唇发绀,且病程较长,确有久病入络之势,如血像偏高用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利尿之剂,感染往往能迅速控制,瘀血症状也能消失。如以祛瘀为主,则有可能造成血去气脱的恶果。再如治疗冠心病时不应单用活血祛瘀法,而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缓缓图治,以防欲速不达。
近年来,一见瘀血便以活血为主的治法日渐盛行,但这往往与辨证施治的精神相悖。产生和影响瘀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能一见瘀血都治以活血祛瘀。我曾经学习整理过郭贞卿老中医的经验,体会到对瘀血证应当广开治路,并得出结论——见瘀休贸然祛瘀。
4、取穴精炼 补泻有度
针刺取穴力求精练,制定针刺处方时应做到穴位优化组合,少则两穴、多则六穴。其次要在针刺补泻中掌握一定的度,对疾病的针刺治疗,应做到辨证准确,要从疾病的病因、病机,患者的体质、心理素质诸方面综合考虑,再制定处方配穴和手法补泻。做到刺激轻重合适、进针深浅恰当及针刺方向准确,方能有较佳疗效。元·滑寿《难经本义》指出“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营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说明针刺的深浅、手法均会影响针刺的效果。针刺的轻重也同样重要,如同为坐骨神经痛,因单纯性坐骨神经炎引起者多正实邪实,用强刺激的泻法,重泻则痛止;如系腰椎间盘突出症日久压迫坐骨神经所致者多正虚邪实,稍重刺即会正气受伤反致疼痛增剧,用补法则痛消。因此,同此一症,针刺手法不同,疗效迥异。筋伤疾病症状表现大多虚证不明显,致许多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喜欢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筋伤疾病多为劳损性病症,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灵活运用补法往往疗效极佳。
对虚实夹杂、正虚邪盛的患者,以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方法:准确取穴,迅速进针,插至一定深度,当患者出现酸麻胀或循经传导感觉时,将针尖顶住该点,名曰守气;然后上下提插,由深至浅,即“动而伸之”的手法,徐徐提至浅层,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施补法行针一次,出针时揉按针孔。对某些痛症,病程短,或者久病痛处固定不移的筋伤病患者,无论病势轻重,可用快针疗法。找准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行泻法,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并向周围传导;若气感不明显,可用滞针法,即单向(顺时针)捻转,直致不动时向上提3-5秒,以患者局部酸胀能耐受为度,持续行针30-60秒,然后摇大针孔,快速出针。出针后不按压针孔,再加拔罐治疗,以助邪气外出,正所谓:“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5、针灸并用 互补增效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朝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有“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由其重要”。说明灸疗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它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对许多用针、汤药、散剂均不能取效的痼疾,用灸疗能收到奇效。
传统灸法种类繁多,但在治疗过程中需人扶持施灸,操作费时费力,稍不留意便会灼伤肌肤、烧坏衣物,极不安全。针灸师在临床中不便使用,患者也畏惧灸疗,导致当前在针灸治疗中“重针轻灸”的情况,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我除研制出能克服以上不足的“多用灸具”和“神农塔灸”灸具外,在临床中还要灵活运用灸法,充分发挥针与灸的协同治疗作用,做到疗效互补。对筋伤疾病我喜用温针灸治疗,这种针灸方法是针与灸有机的结合,对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痛证均有较佳的疗效。利用温针灸治疗筋伤疾病,不仅能发挥二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能在刺激穴位、调节经气、平衡阴阳的同时,使热力透达病变深部,可收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疗效。灸疗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所表现的冷痛、剧痛确有良效。我往往还将电针、温针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6、推拿手法 注重技巧
推拿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派别众多、手法林立。临证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任何手法皆从心而出,即心为手之主,手为心之使”。
入静放松、意识推拿 所谓入静放松就是要求医者与患者要密切配合,相互信任,医者要专心致志、精心施术,患者心情要放松。同时还应给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体位,让患者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任何分散精力和注意力的内、外因素皆要排除。所谓意识推拿,是在医者与患者入静放松的前提下产生,医者在施手法时,要善于调动丹田之气上行于双手臂及指掌,此时双手会有发热发胀感,哪怕是轻轻施法,其力量的渗透也会很强,而且患者会有较强的温热感。患者在放松入静的情况下接受医者的治疗,细心体会医者的手法,两心相静、手与肌肤相触,其信息会犹如电磁波一样的同步共振。此时,医者之手不仅接触了患者的肌肤,而更是犹如触及了患者的灵魂,此时患者很容易读懂医者的手法语言。因此,意识推拿在临床中有其独特的内涵及显著的效果。
因人而异、突出特色 我国北方人天性粗犷、形体高大、皮坚肉厚,医者在治病中喜用大刀阔斧、刚劲有力的重手法推拿;而南方人体格较北方人弱小,医者善用轻柔和缓、舒适有度的轻手法推拿。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产生了北派和南派。我在临床中,巧妙地将南北手法结合,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不管对体质相对瘦弱的南方人还是壮实的北方人,不论是中青年还是老年人,均力至病所恰到好处。在治疗前,须要了解患者的体质、心理、职业、生活环境等,并从中摸索出个体差异,从而制定出治疗法则,然后施用不同的手法,方能直达病所,让患者在舒适有度的治疗中得以康复。
抓住重点、巧用手法 在推拿手法中要求首先抓住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重点,要达到“手上长眼睛”的境界,要善于用双手在患者身上捕捉出细小的阳性反应点,以及皮肤、筋腱、肌肉的软硬度变化,从这些阳性反应点或软组织的软硬度变化可反映出疼痛点和病变所在。当找准了阳性点后,不能立即在这些阳性点上施手法,应将病变的四周软组织放松,只有在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对阳性点施以点、揉、弹、拨等松粘解痉法,以避免重伤软组织。在给重点部位施手法时,要注重一个“巧”字,要合理的利用力学原理,做到以四两拨千斤。其次,各部位的肌肉有厚薄之别、关节连接有起伏之异、耐受力有强弱之差,不同的部位,必须重视手法的转换、手法连接的流畅和力量的变化。对于每日接受治疗的患者,手法平补平泻、以补法为主,以避免反复刺激而诱发局部炎症的扩散。
推拿手法、注意美学 医者用其双手,以优美的姿态,精心为病人施术,手法千变万化、从心而出,美不堪言。如果医者能在施法的过程中以美的姿态、美的手法、美的心灵去面对患者,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施术中得到康复,候诊的患者得到启迪,患者家属得到放松,观察治疗的健康人得到美的享受。医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一切。推拿医师以干净的着装、振作的精神、敏捷的思维、逻辑的言谈、优美的姿态、舞蹈般的手法展现在治疗过程中,将会行成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共振,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其次,还应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和对此项工作的热爱与敬业。要熟悉各种单一手法和复合型手法,每种手法分解后好比由舞蹈动作再配合美妙的音乐,能表现出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有力、有节的四要素。施以手法时要用心思考,心灵手方巧,让千变万化的手法,从医者的心灵深处展现出来。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7、筋伤疾病 重在防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两层含义。对治疗筋伤疾病同样要注意“治未病”。如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便是颈项疼痛,最常见的病因是长期从事屈颈位工作的人群,例如教师、医生、办公人员、缝纫工等长期伏案的人或长期睡高枕头的人。而这些患病人群中绝大多数均不同程度地疏于运动与锻炼,使得颈项生理弧度长期反向改变,颈项后群肌长时间过度牵拉,经久使颈椎、周围韧带、肌肉劳损,从而发生颈椎病。如能平时就注意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姿势,时常参加有益的锻炼,便会减缓甚至减少颈椎病的发生,这就是“未病先防”。颈椎病患者,多数会出现腰痛这一症状,其原因是颈椎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整个脊柱,人体自身为了调整并缓解颈椎的不稳定,并以胸腰椎作以相应的代偿,久而久之,当腰椎失去代偿能力时即会出现疼痛症状。如果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针对性地用手法放松腰部,调整整个脊柱的顺应性,将会避免腰痛一症的出现,这就是“既病防变”。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应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普及中医“未病先防”之道。针对筋伤疾病容易复发,应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除了指导患者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正确的生活方式外,我编排了对颈、肩、腰、腿自我保健和功能锻炼方法,如颈椎自我按摩和保健操、腰椎自我按摩和保健操等。告知患者坚持正确的自我保健和功能锻炼,才是防止复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