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全国名中医郭剑华筋伤病遣方用药思想浅析

发布人:郭剑华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3/9 浏览量:

吾师郭剑华为首届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3、4、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深耕杏林50余载,研理务精,术业精进,尤其擅长筋伤疾病,主张“内外兼顾、杂合而治”,不仅在针灸、推拿、砭木之术造诣深厚,更在方药领域独具匠心,笔者作为郭师学术继承人已跟诊学习近2年,依据出诊体会,并结合郭师口传心授之道,对郭师筋伤病遣方用药思想要点整理如下:

一、 用药首重病机,抓主症,辩病位,明病期。

郭师临证强调紧扣病机、立法严谨,其传承创新前人对疾病的经验,言简意赅对颈,腰,膝关节筋伤病病机总结如下:颈椎:寒痰瘀虚四者杂合而病,以虚为本(气血两虚,肝肾亏虚),痰湿为标,瘀血贯穿病之始终。腰椎:外以"痹,伤"为因,以"虚"为本,瘀贯穿其中。膝关节:肝肾气血亏虚为本,痰瘀寒湿阻络为标,正是基于详实的病机认识,郭师总结出了相应疾病的专病专方,力专效宏。

郭师认为治疗疾病时,要善于突出重点,把握主症,核心在于在于四诊合参。《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之论断,既强调了四诊合参重要性,又将每种诊法的重要性及难易排序。切诊在筋伤诊病中,既指切脉,也指触压筋骨经络,郭师认为,触诊是骨伤科最具特色而又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强调通过“手摸心会”来确定病位病性,并非断其与临床病状的相应关系。郭师还提倡将四诊合参结果,与生化影像学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了诊断的准确度,直中病机避免了诊病的盲目性,确保精准地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和用药安全的统一。郭师是重庆地区筋伤病诊治工作中,较早强调结合影像的中医专家,老师常讲现代科技本身没有中西医属性分别,它只是人类视闻嗅味触五觉的延伸,你把它纳入中医诊治体系里就是中医。中医不能固步自封,相反,兼纳并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壮大自身。临床中经常会出现舌脉相背、脉症相异的情况,这时就要我们四诊合参,整体把握,必要时要舍脉从舌,或舍症从脉。

另外分期给药,按病位给药也很关键。用药施术还是要根据疾病的发病时期(急性期/恢复期)、病位,选用适宜方药,及引经药物也关乎疗效。

二、尊经重典,活用经方。

郭师熟读经典,擅用经方疗疾,他强调用经方疗疾应方证相对,随机识变,随证加减,同时把握治法方药的统一,搞清组方机理,不断扩展经方的适应证,掌握经方的新功效。即老师强调的“熟读经典,博览医籍,师古不泥古,传承创新,忠于临床,勤于实践”。如郭师对痰饮上阻清窍的头晕,就经常使用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腰部酸痛怕冷的病人就爱用肾着汤。身痛逐瘀汤,当归拈痛汤,大秦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逐少丹等方,只要方证相合,经常就只用原方。郭师强调吃透经方,深谙组方机理,明确方根,药效,则可随证加减组合,临床使用可效如桴鼓,由于临床病症的复杂性,郭师经常数个经方组成使用。比如:老师的颈舒汤:葛根,桂枝,黄芪,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狗脊,全蝎,甘草,系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加减组成。

三、知药善用,灵活有验,深研配伍,活用药对,擅用藤草及虫类药。郭师认为通过临床实践所发现的许多配伍合理、疗效确切的对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重要内容,应当认真研究与继承,并灵活应用。

上肢病:桂枝、桑枝、伸筋草。桂枝《神农本草经》具有"利关节"作用,现作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味合用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病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桂枝、桑枝药力升散向上,善治上肢关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病:独活、牛膝。独活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二药常配伍使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疾病,四肢不仁其症。而牛膝功效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住地"。两味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

腰肌劳损:桑寄生、狗脊、肉苁蓉。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但较滋腻,若运用不好,易闭门留寇,致痰湿聚集。郭师主张改用肉苁蓉。《本草纲目》:肉苁蓉补而不峻,故有从容字号,《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本草汇言》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援不能,肾将惫矣"。腰部酸固疼痛,均入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郭师犹喜用"狗脊"《本草正义》说: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利关节,而驱痹着,起痿废…功效甚宏⋯且温而不燥,走而不泄,尤为有利无弊,颇有温和中正气象。”上三药合用适宜,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手足肢寒凉者:黄芪、桂枝、白芍、当归,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去生姜、大枣加当归,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的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尤为适宜。

肢体麻木者:黄芪、桃仁、红花。此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干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疥"的理论,从"因虚致瘀"立法,即气虚血瘀。治疗气虚血瘀所致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疾病,黄芪用量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肩背病:秦艽、防风、羌活,此风药三君子,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其“主宰一身之风,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尤善治疗肩背疼痛。

三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之功,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可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养通结合,药性平和,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透骨草、伸筋草、舒筋草,透骨草辛温,《本草纲目》:“活筋骨一切风湿疾病挛缩”,伸筋草《滇南本草》云:“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舒筋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伸筋草舒经活血通络,可治筋脉痉挛疼痛。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对于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的疾患,郭师则擅用土鳖虫,全蝎等虫类药物以搜剔经络。

四、工匠精神,精益求真

郭师认为因受古代哲学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及生产水平低下的制约,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时"司外揣内"与“取类比象”的东方哲学思维起了关键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先进性,司外揣内,又称"以表知里"即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和其内脏,则知所疾矣”。

案例:李某,女,3岁,因"反复频繁眨眼不能自止,3月"外眼科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面肌痉挛。老师认为患者病机为风热上扰。处方:防风3g、僵蚕3g、甘草3g、蝉衣(去头足)3g、白芍3g、钩藤5g、水煎服。方义暂不论,此方中蝉衣去头足,取其“动极者镇之以静”之意。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曰:“欲详求头动静,须精字手阴阳,动极者锤之以静,阴元者胜之以阳”。由于蝉衣去风热放专力密,但蝉头足,喜动,与“动极者馋之以静”权去为上此可为得你忘言”相勃,故去头足。此可谓“得像妄言”。

但郭师同时认为这种哲学观,特别是取类比象法不能无选择性应用于临床,应以临床实践实际情况及疗效为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在诊疗中应该大力借用现代科技和解剖知识,加强我们的诊断准确性,一般药证相合且与现代药理研究契合,则疗效通常更佳。

比如郭师所创的“痛风舒汤”,常规处方组成如下:山慈茹6g  土茯苓20g  威灵仙15g  独活15g 黄柏15g 苍术12g 薏苡仁30g 川牛膝20g  络石藤15g  丹参15g  车前子15g  上诸药水煎,三餐后温服,日1剂

本方为四妙散加味,其中山慈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共有抗痛风,抗肿瘤及抑制瘢痕增值、防止粘连形成等作用。络石藤,善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所含黄酮苷抗痛风,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草本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搜剔湿热之蕴毒”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水煎剂对TAA所引起中毒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别有解毒作用。土茯苓中的落新妇甙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及增大排尿总量,及抗炎作用。”

相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危害严重的药物,即使同中医学药理相符,也务必舍弃,转用它药替代。比如现已证实,有高致癌和强肝肾毒性的含马兜铃碱类中药,比如关木通、木防己等。部分药物,炮制不佳也会有毒性,比如生何首乌,肝毒性较明显,郭师用药方谨慎,常用肉苁蓉代之。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临床技法是中医药知识的精华与载体,郭师涉足杏林50余载,德艺双馨,在筋伤领域内造诣深厚,继承、研究、弘扬和创新郭师的筋伤学术思想是我辈塔向名医之路的捷径,其学术思想浩如烟海,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