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医药同源求发展

——访重庆著名中医中药两栖专家曾宪策

发布人:曾宪策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12/17 浏览量:

父亲告诉刚刚记事的曾宪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丢弃了家传中医……曾宪策有把握考上一所名牌化工大学,但为了不使父亲过分失望,曾宪策选择了兼有化学成分的中药专业,一举两得。

上个六十年代末,在云南小凉山,曾宪策对一株完整而奇异的半夏标本产生怀疑,本着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他以舌尝之,随即满口起燎泡,疼痛难忍,两天水米未进。做过几回“尝百草的神农”,曾宪策大难不死,拜当地一位老草医为师,学习他善用毒药养生之长,后将其中服用当地剧毒草药“雪山一枝蒿”益寿延年一法带回,让父亲试用,父亲活至96岁仍然筋骨硬朗……

曾宪策一生故事,一生药味,从心到身的故事和药味自骨子里渗透出来,被感染的人从学生到同事,从病人到好人,从省市部委领导到街头巷尾的老百姓……

勤学实干方成才

1941年4月,曾宪策出生于重庆合川一个中医世家,家族自何代开始行医,他的父亲也不清楚。曾宪策曾祖父曾是清朝一知县,在广西、陕西等地为官,后辞官而承祖业为儒医;曾宪策祖父亦是合川一代名医,合川城内柏树街“曾家大夫第”便由此而得名;曾宪策父亲因追逐新潮流而弃医学工,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现同济大学),改从管网工程。从曾宪策记事之日起,父亲就告诉曾宪策,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丢弃了家传中医,并常将祖上的一些病案手稿给曾宪策看,曾宪策也为之惋惜。中学时代,曾宪策就读于重庆名校“巴蜀中学”,偏爱化学,1960年考大学时,他很想报考化学专业,而且有把握考上一所名牌化工大学,但他为了不使父亲过分失望,综合父亲的意愿和自己的爱好,曾宪策选择了学中药,因为中药也有化学,这样一举两得,曾宪策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习。

学习期间,曾宪策深得中药界泰斗凌一癸先生的真传,凌一癸倡导中医药不分家,他是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中药进行分类的先驱者。曾宪策又获中药炮制实干专家、全国中药炮制教材第一个版本主编者徐楚江生先赐教,加上吴棹仙、邱明扬等中医临床兼理论家的教诲,使他受益匪浅,为后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曾宪策分配到原四川省渡口市十二号信箱做中药资源普查员;1969年7月,调入云南省宁蒗林业局医院做中药师和中医师;1982年7月,调到四川省药物种植研究所任副所长、副主任中药师、主治中医师;1983年初,曾宪策参加卫生部在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中医理论班第三期,学习了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讲授“四大经典”,聆听了董建华、方药中、祝谌予、刘渡舟、焦树德等一批老中医药专家的教诲,后又在该院进修半年;1996年至1998年期间曾宪策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毒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验收专家组副组长,参加了毒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验收标准的制定,并对首批全国11家毒性中药饮片厂进行了验收。1988年11月至今,曾宪策调入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任总工程师、顾问、馆长、主任中药师、执业中医师。多年来,曾宪策一直坚持每周坐诊1至2天,真正成为一名亦医亦药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中医药经典浩如烟海,其“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记载着中医药学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中医药著作甚多,难以达到每本精读,曾宪策认为,作为一名中医药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实属非读不可;《医林改错》、《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亦为泛读之列;即使现在,他将近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随时查阅。他强调精选、吟诵、深思和勤写,并随时查阅;对注文应重视研读和理解;对前人经验,先借鉴,后验证,才能有所收获;必须熟练掌握中药,才能成竹在胸,灵活运用。他特别强调要带着问题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曾宪策认为阅读经典在于承。一日,他在一医案中见到一方载有“当道”一味药,查遍诸籍不知为何物,忙碌之余,猛然想起《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车前子一名叫什么道,后经查阅《神农本草经》见“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一名当道”,果然是“车前子”。又一次,他在一中成药配方中见到一味药要用人乳炙之,不知道如何处置,后来通过读经典,在《本草纲目》中查明该药“应去皮研末,以人乳汁拌炙之晒干即可。”曾宪策在工作中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但他通过查阅经典,基本可得到解决。

中药来源广,种类多,品名复杂,个别品种异名达百余个之多,“一名多物,一物多名”成为常理,加之外形相似等原因,给从事中药工作的人带来了不少麻烦,识别药材成了中药工作者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多看、多认、多接触实物,认真对比,加以鉴别,这就要求曾宪策们必须实践,实践关键在于实干。早在学生时代,曾宪策就十分重视实干,一次上生药课,老师讲到,“吴茱萸”的相似品“野花椒”除气味外,其余均十分相似。苦于无样品可看,为了证实其说法,曾宪策冒着酷暑跑遍了成都草药市场,终于在黄瓦街一草药摊上寻到本品,购回供同学鉴别。当时他的老师贾敏如赞扬曾宪策说:“你这种学习态度,在今后的中药工作中必会取得成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曾宪策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大理苍山、宁蒗小凉山及金沙江沿线搞中药资源普查,来到小凉山一个名叫“跑马坪”的地方,据说那是当年解放军平息凉山奴隶主叛乱的战场。有一天,一位筑路工人在挖塌的土方中拾到一株植物,这株植物完整而奇异的,与“半夏”无异,只是球状块茎大如鸡卵。筑路工人送给曾宪策做标本。曾宪策对这类似“半夏”的植物产生了怀疑,他本着“视其形,嗅其气,尝其味”的中药性状鉴别方法,在块茎上切下一块,以舌尝之,初尝微有甜味,再尝则麻味明显,随即满口起燎泡,疼痛难忍,然后,曾宪策两天水米未进,体会到了一次“神农尝百草”的滋味。

曾宪策认为,学习不只限于向书本或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只要某一方面有特长,不论学历高低、年纪大小,都视为自己学习的对象,这样就可集他人之技,为自己之才。

在云南小凉山搞中药资源普查时,曾宪策认识了当地的一位名叫刘树唐的老草医,老草医对草药十分熟悉,他就拜老草医为师,学习他善用毒药养生的一技之长,后将其中服用当地剧毒草药“雪山一枝蒿”益寿延年一法带回家让父亲试用,父亲活至96岁,仍然筋骨硬朗,后来才因患脑疾而去。父亲辞世后留下六坛“雪上一枝蒿”药酒,给每个子女各一坛。

重庆中药饮片厂有一名年龄比曾宪策小的中年炒药工,他手工炒出的穿山甲片,外观质量美,内在质量佳,实在令人信服。当时曾宪策已升任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位,仍然虚心向其求教,炒药工手把手的教会曾宪策炒穿山甲的特殊技能。

曾宪策说:一些传统的中药炮制及制剂,需要实际操作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比如炮制中的“水漂龟板”再简单不过,谁都会做,如选择季节不当,不能在露天“日晒夜露”,浸泡半年也难能达到漂去腐肉及筋膜的目的;紫河车烘干打粉,貌似简单,如果不先在新瓦片上烘至八成干,打出的紫河车粉腥气重,甚至无法服用;制作黑膏药的工艺也不复杂,如果不亲自操作,也就体会不到在炼油下丹时产生的大量浓烟,会让操作者手忙脚乱,甚至遭到烫伤。

探索创新有建树

曾宪策从事中药工作53年,经历了文革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涉及介入中药一、二、三产业,具体做过中药资源普查、中药鉴别、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制剂、中药种植、中药经营管理、中药科研及中药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中药经验鉴别方法,继承了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经验及传统中药制剂技术,中药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样样都能担当重任。他在掌握中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了让中药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工作。

他提出了中成药品种开发思路:以传统处方为依据;剂型改革为重点;开发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又适用于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用药的系列中成药;在开发治疗品种的同时,充分发挥中药治未病及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注重对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相关品种的开发;中药经营方面,提出要以治疗品种及用于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品种并重的经营思路。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宪策在云南省宁蒗林业局医院工作,因抗生素缺乏,除抢救病人外,其余人员很难用上抗生素。当地盛产鱼腥草,曾宪策组织医院职工,采回新鲜鱼腥草通过加工,制成鱼腥草针剂,首先在自己身上试用,然后用于临床抗感染,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为后来大量生产鱼腥草针剂打下了基础。宁蒗林业局工人多在深山老林伐木或种树,因昼夜温差大,每到换季时节会有不少人患感冒。曾宪策见该林区生长有大量的贯众、三棵针,立即就地取材,选用这两种药为主,制成口服预防汤剂,供职工服用,减少了疾病的复发。为此,受到云南省卫生厅的通令嘉奖。

1984年,曾宪策承担四川省科委的“山茱萸栽培与选种研究”科研项目时,发现产地加工山茱萸,除去果皮后丢弃的山茱萸果核,仍有不少果肉未除干净。提出回收果核取果肉为用的建议,经四川省科委批准,另立科研项目《山茱萸加工附产物综合利用研究》。通过3年的努力,1987年,用此果肉回收物制成具有保健作用的“山茱萸酒”通过项目验收,1993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收进全国《科技成果大全》中。

曾宪策为传统而古老的药酒制剂开发了新路。药酒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药酒用于治疗疾病,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药酒的字样,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多年来,曾宪策一直十分关注药酒,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查阅资料,开发出五大系列、200余个药酒品种,供临床配方自制药酒使用,深受患者欢迎。为此,重庆出版社曾多次邀曾宪策,希望能将这些成果集结出书。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广泛实施和推进。曾宪策针对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选用气药“黄芪”、血药“三七”为主,组成配方,临床加减使用。通过观察,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曾宪策创新设想,他认为可以从草药中筛选新中药品种。他说:其实中药均从草药开始,古代并无严格界线,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分类越来越细,中药、草药、植物药、植物提取物等名称的出现,不得不引起中药工作者的重视。为了便于区分,中药与草药只得分开对待,这就给中药工作者带来了新课题,要重视中药与草药的差别。针对当今因各种原因造成中药品种数量逐渐减少的这一现实,曾宪策提出对一些草药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毒性禁忌等,使部分草药变为有合法身份的中药,以补充中药品种数量之不足。为此,曾宪策常带领学生出入于草药市场、草药生长地搞调研,拜老草医为师,希望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曾宪策认为,中医要生存,得看中药的发展。他提出:药材发展看“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为核心、以经营模式为保证;饮片发展要看“炮制”,把握好“片形关”“气味关”“色泽关”“灰渣关”“水分关”五关;成药发展看“品种开发”,掌握“开发中成药不可脱离中医理论”这一原则,突出“在传统处方基础上开发中成药,是中成药品种开发”这一重点,实现在剂型上这一突破。

曾宪策说:中成药品种开发直接关系到振兴中医药大业,传统而古老的中医药逐步走向现代化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把握住“留”与“舍”的分寸,这是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目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必见成效。

硕果累累启后生

曾宪策老先生的头衔很多:主任中药师,执业中医师,中医中药结合两栖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名中医分会副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药学高级职称评委,重庆市科委、市农委、市卫计委及市食药局在库成果审评及鉴定专家,《名老中医之路》选录刊载专家,《中国药业》杂志指导专家,《实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顾问,又任为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顾问、重庆西部医药商城中医馆馆长。

近年来,曾老先生保持每周坐诊四个半天,年接待病人超过四千余人次。他擅长中医药保健养生,治疗中医各种疑难杂病;对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及类风湿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道溃疡,跌打损伤,乳腺疾病及不孕不育,银屑病及皮肤瘙痒症,儿科疾病等的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并擅长各种中药药酒及中药膏方的配制。

曾宪策极力推崇医药结合,他认为:承古医家、医药融通才是中医药的真谛,中医中药不分家,明医必精药,善药必通医;懂医必须懂药,医师不能只会望闻问切、辨证、处方,还必须学会识别中药品质的真伪优劣、配方、炮制及制作膏丹丸散的方法;学药也必须学医,药师不能只会认药、配药、炮制药、制作膏丹丸散,更应懂得“辨证论治”的内涵,这样,才不失实为一位真正的中医师或中药师。

几十年来,曾宪策一直沿着这条路在走,走得还很踏实。在医药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他发表《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系列中成药研制刍议》《中药材基地建设之我见》《炮制把好五关  保证饮片质量》《如何减少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的灰渣》等论文30余篇;完成《山茱萸产地加工附产物综合利用》、《中药斗谱的系统管理》科研项目2项;参与了《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的编制,负责方案制定及审稿;为培养学生的需要,这些年曾宪策编制了各种培训教材50万字以上,制作各类培训用幻灯片近5000幅。他结合中药经营、特别是调配处方的特点,从药名、歌诀、处方名、别名、主要作用、用法用量、服食注意、保存条件、药材或饮片识别、用法推荐等方面入手,编制一套中药营业员培训教材,涵盖500余个常用中药材(包括饮片)品种。

近年来,曾宪策公开出版发行了《100味贵细中药材选用》《100种常见病药食治》,《临床常用中药400种》《100味贵细中药材选用(第二版》《财产保险核赔实务指南·医药工业篇 中药部分》等逾两百万字的专著五部及内部发行30余万字的《太极集团营业员培训教材》一部,其中《100味贵细中药材选用》、《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及《临床常用中药400种》均荣获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00味贵细中药材选用》还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三等奖;分别指导两名学生编写专著《药食同源日常应用3000例》及《金佛山系列药膳》公开出版发行,有生产企业凭以上书籍为依据,开发出中药保健产品100余个,产值上亿元。

2011年,作为国家第4批老中医中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曾宪策刚完成为期3年、两名国家级师带徒学生的带教任务。两名徒弟均晋升为主任中药师,现是所在单位骨干,其中一名还被选定为市25名中医中药高级人才培养对象。截止目前,他带单位和全国师承学生20名,其中中医3名、中药17名。

在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建成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曾宪策中药传统炮制及中药传统制剂传承工作室”,对中药传统工艺进行了保护,已正常运转五年。

巴蜀是我国中医的重镇,人才辈出,正是有了曾宪策这样一批中医人,中医薪火,才得以传承;传承之道,贵在继承与发扬,曾宪策这样的中医人,处江湖之远,心系中医之发展、黎民之安康。他们,是挺起了中医药发展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