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论著 > 正文

炮制的起源及发展

发布人:曾宪策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3/18 浏览量:

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叫做中药炮制,古代的中医药文献中也有“修事”、“修治”之称。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规格标准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其任务是在继承中药炮制这项传统制药技术和理论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对其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方法,提高药物质量,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它同中医药临床相配合,在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今天,它仍在为我国的医药事业继续贡献作力量。

1、中药炮制的萌芽阶段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繁衍,不得不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找食物,人们寻找的对象只是一些动植物。在这期间,人们常常会误食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有毒的动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有时也会因偶然吃了某些动植物而使已有的疾患减轻甚至消除。经过长期生活的实践,人们便积累了经验,逐步确定了一些动植物的治疗作用,这些动植物就是最早的中药。为了便于服用,人们就象当时处理食物那样,对它进行诸如洗涤、打碎、擘成小块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2、火的出现完善了中药的炮制技术

随作历史的向前发展,人们又发现了火,并开始用火来处理食物。通过实践,证明熟食可以克服生食的不良反应,于是人们就逐步过渡到熟食。后人们又把熟食的方法试用于处理食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熟食的方法也就自然地逐步用来加工处理食物。这样,洗涤、打碎、擘成小块等简单的处理方法再加上用火处理药物的加工方法,最初的中药炮制便形成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用药范围更加广泛,药物的加工处理方法也越来越多,终于成了一项较完善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曾被称为“中药炮炙”。但“炮炙”二字仅代表了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即用火烘烤、炒或加辅料炒等;概括不了多种多样的中药加工处理技术,如净选、水处理、切片等。为了保证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加工处理技术,现在一般都称为“中药炮制”。其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1、《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有关炮制的记载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中药炮制技术,开始只是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保留下来,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有了文字以后,人们便把它记录下来。有关中药最早的文字记载,目前认为,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在现成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所记载的“燔治左角发”,即今之血余炭。

2、到了汉代已出现了众多的炮制方法

据有关资源料记载,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fu咀、斩折、研、锉、捣膏、酒洗、酒浸、酒煎、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再如当时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一定的认识,炮制方法也已有所发展。

3、南北朝刘宋时代有了第一本炮制专书——《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的第一部炮制专书。作者雷斅总结了刘宋以前的炮制技术。该书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其中,蒸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乌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但本书亡佚已久,其内容只散见于各家本草。

《雷公炮炙论》一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4、唐代已将炮制方法列入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使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更加丰富。

5、宋代将炮制列入许多医药著作之中

中药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当时的许多医药著作都涉及中药炮制问题。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运用的许多炮制方法,如水飞、醋淬、纸煨、煅、蒸、炒、炮等,均与该书所列之法相似。

6、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的发展成就较突出的是理论研究

李东垣在《用药发象》中说:“(药物)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正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说:“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黄蘖、知母下部药也,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洗取之发意;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等,均为当时有关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7、明代炮制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缪希雍著有《炮制大法》

中药炮制在明代发展得较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漠(应为“言”字旁)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他写道:“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合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认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制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方法,在自己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制十七法”。

8、清代有专论炮制的书籍《修事指面》

清代医家张仲岩将历代各医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著有专《修事指南》一书。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分缕析,效为醒目。在理论方面,张仲岩对某些炮制辅料的作用亦有研究。他认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他还论述了“炙”和“炒”这两种炮制方法的作用,即“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

9、近代炮制发展较快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国内一些崇洋媚外、企图取消中医的一帮人的干扰,加之当权者的不得力,使得中药炮制同整个中医事业一样,受到严重摧残,丰富的炮制技术落到了仅仅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的整理与研究。在中药炮制的继承方面,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于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在此基础上,各地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及多种修订本。与此同时,国家在每版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书。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出版的供教学用的《中药炮制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有关单位对167部中医药著作中的炮制内容作了摘录,编辑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些中药专家如王孝涛、沈连生、李锦开、吕侠卿等分别编著了《中药饮片炮制述要》、《中药饮片鉴别手册彩色图解》、《中药炮制名词术语辞典》、《中药炮制大全》等中药炮制专书。

在中药饮片生产方面,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家专业中药饮片厂,国家正在推进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的进程。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许多比较先进的设备逐步地被应用到生产中去。如滚筒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加压或减压式浸药机、电动炒药锅、电热饮片烘干机等。当前,生产设备正在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方面,目前全国有不少中药研究机构都在开展对中药炮制的研究,有的单位专门设立了中药炮制研究室。在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