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肩痹”、“肩凝风”“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范畴,认为本病是因人到中年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肩部,气血凝滞,经脉拘急,脉络不通而发病。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疾病。治以祛风散寒、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
何某,女,52岁,财务人员。重庆市渝中区人。
初诊(2019年09月07日)患者因“右肩疼痛2月,伴活动受限10天”就诊。诉2月前久居空调房办公后出现右肩疼痛,隐痛为主,肩部活动尚可,偶感夜间疼痛,自行膏药外贴疼痛短暂缓解,10天前逐渐出现右肩活动受限,日常穿脱衣服、梳头发等动作受限,影响生活,故就诊。纳可,夜寐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核磁提示“右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查体:右肩部未见明显肿胀,右肩部喙突及肱骨结节间沟处压痛明显,右侧三角肌处轻微压痛,后背可触及臀部。患者中年女性,年过五旬,天葵已竭,肝肾渐亏,气血不足,此为发病之本;因贪图寒凉而加重病,受凉而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风寒之邪客于肩部经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故而见之,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紧,舌脉合参。中医辨病为“肩痹”,辨证为“肝肾不足为本、风寒痹阻为标”;西医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法当“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治疗上采取筋伤中医综合治疗:1、电针:针刺右侧天宗、肩井、肩髎、肩髃、肩贞;2、隔姜灸:双肾俞、足三里;3、推拿以放松类手法为主,待肌肉放松后采用肩关节松动扳法,以患者能承受为度;嘱其加强右肩关节主动适宜功能锻炼。并予以内服“肩舒汤”祛风散寒、养血通络,方药:桂枝10g、防风12克、羌活12克、当归15克、白芍20g、川芎10g、、桑枝20g、葛根20g、甘草10。诸药水煎煮2次,取汁合用,早晚各服一次,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方解:方中以桂枝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君药;羌活祛风除湿、善解上肢痹痛,防风祛风胜湿,解痉止痛,当归、白芍、川芎养血通络,以上五药共为臣药;佐以桑枝、葛根通络解痉;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共用以达祛风散寒、养血通络的功效。方中特点用药:葛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葛根的记载。其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葛根还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还能扩张血管,是血液循环更通畅,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
二诊(2019年09月14日):上诉方案治疗一周后右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功能恢复部分。续前法继续治疗。
三诊(2019年09月24日):患者右肩活动度明显改善,较对侧仍感活动不利,加强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宣教。予以“手指爬墙”法:侧面站立靠近墙壁,墙壁上画一高度标志,以手指接触墙壁逐步向上移动,左肩关节外展上举动作,每日2-3次,每次5-6分钟,逐日增减上肢外展及上举度数。“手拉滑车”等。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之可见效果。随访3月未复发。
按:肩周炎本病与组织退变、外伤或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相关,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针刺治疗上遵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针刺穴位选取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选取肩贞穴位,肩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手太阳小肠经,“沿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进入缺盆”,选取肩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沿上肢外侧中线上行至肩,经肩部上行交于督脉的大椎穴”。贞,正也。穴在肩上,正对腋纹头上方1寸处,故名肩贞。《释名·释言语》:“贞,定也,精气不动惑也。正者不正,邪所干也;不定者定,精气复也。”。以药物、练功、手法治疗为主,虽然本病有自愈倾向,自然转归数月至数年,自然病程长,疗效慢,痛苦大,动能回复不全。因此,鼓励患者梳理信心,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加速痊愈。平素注意肩部保暖,坚持主动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