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腰椎骨折,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气充足则骨骼强健,反之则骨骼脆弱。老年人肾气渐衰,骨骼失养,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因此本虚为发病之本,受外力影响,局部微循环受到影响,血液供应不足,气血瘀滞会导致局部疼痛和肿胀,气血瘀滞为标。治疗上予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治则,予以成药“肝肾胶囊、初伤胶囊”及针灸等治疗,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严某某,女,58岁,退休人员,重庆市渝北区人。
初诊(2020年6月12日),患者因“摔倒致腰痛5天”就诊。患者诉5天前前家中地滑摔倒,臀部着地,致腰痛不适,腰部活动不便,卧床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当地社区医院就诊,DR提示“腰1压缩性改变”,建议上级医院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治疗。遂就诊。查体:腰部皮肤完整,无破损、瘀血及肿胀。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明显。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触诊时疼痛加剧。腰部正中及两侧均有明显压痛,尤以L1椎体水平为著,叩击痛阳性。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5级,无病理反射。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中医诊断:骨折(筋骨受损、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以强筋壮骨、活血化瘀为主,予以针灸治疗为主,选穴:大杼、命门、腰阳关、腰痛点,双三焦俞、肾俞、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及阿是穴。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电针密波刺激,加强针感,予以TDP照射以温经通络,留针20分钟。内服“初伤胶囊”2g 日三次,以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诊(2020年6月19日)患者诉疼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翻身起卧稍困难,查体:腰1椎体及两旁压痛减轻。治疗上继续予以针灸,重用灸法,采取隔物灸:大杼、命门、腰阳关、双肾俞为主,以温经通络止痛。予以内服补骨胶囊2g 日三次。
三诊(2020年6月29日):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轻,不耐久站久坐,嘱患者适当下地行走,适当佩戴护腰保护腰部。2月后随访患者腰痛基本缓解,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
按:中医治疗的综合性:本案例展示了中医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综合性,包括针灸、内服中成药和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特别是针灸选穴,一是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本案例中选取:命门、腰阳关、双三焦俞、肾俞皆为此意,二为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通常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如: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三为经验选穴,腰痛取腰痛点。还有些特殊选穴,如大杼穴,《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骨会大杼,凡骨头有病,大杼穴搓热点按,便能强筋骨,止痛麻。”大杼穴位于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大杼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膀胱经与督脉之会穴,又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以及八会穴之骨会穴。此穴可强骨健脊:大杼穴作为膀胱经上的关键穴位,能够调节肾脏功能,促进骨髓的生成与滋养,进而增强骨骼的强度与韧性,有助于改善肾气不足、年老体衰或长期劳损导致的脊柱退变、骨质疏松等病症。调节气血:大杼穴有助于改善全身的气血运行,对缓解由气血不和导致的疼痛等症状有积极作用。这些原则在针灸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选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