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某某,女,49岁,系自由职业者,四川省广安市人。初诊:(2024年02月11日):患者因“腰臀痛伴右髋及右下肢痛麻加重2月。”前来就诊。患者主诉于2月前因抱娃后出现腰部疼痛,并伴见右臀部疼痛,右下肢后外侧疼痛及麻木,并自觉右脚稍有发凉感,不耐久坐。纳眠可,二便调。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腰椎MRI,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相对变窄,腰4/5、腰5/骶1椎间盘后方纤维环裂隙。腰椎退行性改变。腰4-骶1棘间韧带炎及腰骶部皮下筋膜炎”,查体:腰部肌肉稍紧张,俯卧位脊柱无明显侧弯、凹凸畸形改变,未见明显红肿、青紫,腰3-骶1椎棘突及椎间隙压痛明显,腰4/骶1椎旁右侧压痛明显,未引出双臀部及双下肢放射痛,右臀部压痛明显,右侧坐骨神经根出口处不同程度压痛,右下肢后外侧不同程度压痛,左臀部局部轻压痛,左下肢未见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65度,右45度,"4"字试验左(-)右(+),骨盆挤压试验(-),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左(-)右(+)。其余脊柱及四肢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西医诊断(1.(M48.005)腰椎椎管狭窄 2.(M51.100x001)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治疗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针刺选取:腰部夹脊穴,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右侧秩边、环跳、居髎、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及阿是穴等。采用循经、对症、痛点针刺(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平补平泻至得气,选取上述穴位6组,配合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20min,日一次。配合隔物灸,采用隔姜、温针灸治疗20min,以温经通络,日一次。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针对腰部周围软组织疼痛处及下肢疼痛处);在定向透药仪的导引下,将药物直接从皮肤定向地送达组织病灶部位,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止痛。方药如下:桑枝20g 羌活20g 桂枝15g 伸筋草30g 舒筋草30g 归尾20g 红花15g 海桐皮30g 乳香15g 没药15g 花椒10g 生姜50g,以达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中药房水煎后经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治疗;2部位,日一次。再配合郭氏筋伤理筋术对患者腰骶部及下肢不适部位进行推拿治疗,日一次。二诊(2024年02月20日)患者诉腰部症状较前有所减轻,下肢仍感轻微痛麻。治疗上予针刺腰部腰阳关、肢敏穴、腰眼、十七椎,下肢阿是穴、条口、下巨虚、丰隆,平补平泻至得气,配合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20min,日一次,皮内针治疗(双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一次性,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揉多次,以达到长效穴位刺激、通络止痛、舒筋活血的功效。腰部继续予配合理筋类手法,日1次。嘱患者注意腰部锻炼。三诊(2024年3月1日)患者腰部症状基本消失,下肢症状明显缓解,嘱患者注意腰部休息,避免久坐、久站,弯腰劳累。适当腰部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中年女性,系自由职业者,患者因抱娃而发病,起病缓,病程长。气机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受阻,肌肉劳累,气血淤积于腰间,不通则痛,顾症见:腰部疼痛,并伴见右臀部疼痛,右下肢后外侧疼痛及麻木,并自觉右脚稍有发凉感,不耐久坐。纳眠可,二便调。治疗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针灸推拿及外用药物配合治疗,历时19天的中医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痊愈。说明本案的治疗方法值得肯定。针刺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阻塞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从而缓解症状。再配合隔物灸治疗,利用温热之力可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扶助阳气,从而治疗疾病。再通过中药水煎后经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止痛。再以郭氏理筋术放松腰部及下肢肌肉,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痉挛,使关节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纠正关节紊乱,改善关节功能。最后通过腰部及下肢功能锻炼,有效增加肌肉纤维体积和数量,力高肌肉的收缩力和耐力,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临床诸法合用,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