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顽疾,首选综合

更新时间:2025/3/21 浏览: 来源:郭氏筋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郭氏筋伤流派认为:“稽考中医典籍,凡青史留名的杏林圣手,皆精于融贯诸法以应顽疾。观秦越人(扁鹊)精脉诊而兼施熨引,华元化(华佗)创麻沸散辅以五禽戏,张仲景立六经辨证统摄针药,莫不彰显整体施治之要义。简而言之,他们都是综合治疗的大师。” 治疗迁延难愈之筋伤疾患,当秉承"杂合以治"的诊疗理念,有机整合方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疗法,形成多维度干预体系,方契合中医整体观精髓。具体的说,这种方法强调各种疗法间的互补性,旨在全面提升治疗效果。所谓中医综合治疗,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功能锻炼,并结合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筋伤疾病的发生,多源于外伤、劳损以及外感风寒邪气等因素,其中也不乏因七情内伤而致病者。若单纯采用某一种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兼顾,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例如,长期腰痛的患者,不仅存在肝肾不足、瘀血内阻的证候,还可能因久治不愈而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丧失治疗信心。尽管可以通过针灸和中药调理身体,但若心病未解,疗效终难显现。此时,若对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为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增强体质,以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则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综合治疗的另一显著优势体现在其疗效的互补和协同增效作用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该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系由“伤、痹、虚、瘀”四者相互交织而成。其病理演变可概括为:外感风寒湿邪与跌扑损伤为主要诱因,气血瘀滞贯穿病程始终,而肝肾亏虚则构成其病理基础。基于此病机特点,中医治疗遵循标本兼治原则,采用四大治法:其一滋补肝肾以固其本,其二调补气血以扶正气,其三祛除寒湿以解外邪,其四通经活络以破瘀滞。针灸治疗在此类疾病中能够发挥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然而,针刺本身亦会带来一定的创伤性疼痛。此时,配合推拿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针刺后的遗留痛感,还能进一步增强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针灸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疏通经络,达到调理患者自身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对于部分气血虚弱、肝肾亏耗、经气严重不足的患者,单纯依靠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可能难以充分调理内在脏腑。此时,需配合中药治疗,以培补肝肾、滋养气血,使经气充盈,从而增强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此外,针对针灸推拿无法有效放松肌肉的患者,可选用腰椎牵引的方法,以放松肌肉、增大椎间隙,利于椎间盘的回纳,从而改善腰部症状。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各种疗法能够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共同增强治疗效果,有效缩短疗程。所以,对于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施治策略,通过不同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既能针对病机各要素实施精准干预,又能通过整体调节实现疗效叠加,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观优势。

当前,综合疗法在治疗疾病领域颇为流行。然而盲目叠加应用各类诊疗方案可能产生双重负面效应:不仅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还会加剧患者的身心负担并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针对这一现象,郭氏筋伤流派创新性地提出单病种精准治疗策略,通过建立循证医学研究体系,系统开展诊疗路径优化研究,现已成功构建11项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优势病种的阶梯式综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模式。这些方案不仅依据中医的诊断标准、辨证标准以及病因病机来全面诠释病种,同时也结合了西医的病因、病理等角度,为患者解除疑惑。方案的重点在于对各种操作技术的详尽介绍,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治疗切入点。以肩周炎为例,临床上部分医者倾向于早期采用手法治疗。然而,在肩周炎的急性期,运用手法治疗可能会加剧局部气血不和,导致疼痛加剧、粘连更为严重。因此,该流派提出在肩周炎早期应以针刺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内服药物和患者自我进行的短时间、多频次、柔和的功能运动。即使患者有推拿治疗的需求,也要求施术者采用轻柔平和的擦法、滚揉法,配合穴位点按法在远端进行操作,以达到气血和调、筋肉自柔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被动运动类手法牵拉、扳动肩关节,以免对已处于炎症较重状态的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