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急症,首治远端

更新时间:2025/3/21 浏览: 来源:郭氏筋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急性筋伤通常是由于扭挫等外力作用,导致筋脉受损,进而引发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肿胀、疼痛以及功能受限等症状。《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诸筋者,皆属于节。”在中医理论中,“筋”的概念较为宽泛,其范畴远超现代解剖学概念,涵盖了骨关节周边的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滑液囊、韧带、腱鞘、血管、周围神经、椎间盘纤维环以及关节软骨等多种协同运动的复合结构。依据病因,急性筋伤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外力所致,无论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如跌倒、碾轧、举重不当或扭转过度等,均可造成筋伤;其二则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筋脉拘挛。从筋伤的程度与性质来看,又可进一步细分如下:一是筋断裂伤,依据断裂的完整性,可进一步分为完全断裂与不完全断裂两种类型。二是筋移位伤,即筋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包括筋出槽、筋出窝以及筋翻等异常情况。三是骨错缝,即骨骼间的微小移位,常伴随筋伤一同出现。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上工治未病”的诊疗理念,这一思想在筋伤治疗中体现为“治伤不治伤”的独特原则。具体而言,当肢体某处发生急性筋伤时,医者往往选取远端特定穴位或反射区施治,这种“舍近求远”的诊疗策略蕴含着深刻的中医整体观。其机理在于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远端节点,可有效调节整体气血运行,犹如疏浚河道之淤塞,使局部瘀滞得以自然消散。典型案例可见踝关节扭伤取对侧腕部阳池穴的治法。通过针刺或推拿此穴,能激发手少阳三焦经的气血运行,经“同经相应”的传导机制,可促进足少阳胆经的经气流通,从而间接达到疏解踝部气滞血瘀的疗效。这种远端取穴的诊疗模式,既避免了直接刺激患处加重局部渗出,又通过整体调节实现标本兼治。当代临床实践表明,这种以整体观为指导的“治远”疗法,在急性期能显著降低炎性反应,缩短病程约30%。其科学机理与现代神经体液调节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医学的超前智慧。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掌握这一诊疗思路,不仅能够提升疗效,更能深刻领悟中医“天人相应”的诊疗精髓。

所有急性筋伤均展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会出现损伤局部的保护性肌痉挛。此阶段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引发肌肉持续性收缩,形成生物力学保护机制,这既是机体自我防御的本能反应,也是病理进程的始动环节。临床诊疗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急性炎症期(伤后24-72小时)对患处直接施以手法治疗,可能产生以下三方面的负面影响:1.神经肌肉调控失衡:外力刺激将诱发γ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肌梭敏感性增高,加剧肌肉的异常张力状态;2. 微循环障碍加重:机械性刺激促使组胺、缓激肽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形成"血瘀-水肿-疼痛"的恶性循环;3. 功能障碍迁延:局部代谢产物堆积与机械应力失衡相互作用,可引发关节本体感觉障碍,延长功能恢复周期。这就导致症状非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因此,郭剑华教授常谆谆告诫其学生:“在治疗急性筋伤时,应秉持‘有伤不治伤,治伤治远端’的原则。”这一原则蕴含两层深刻含义:其一,是指针对损伤部位的远端进行针对性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急性腰扭伤,常选取腰痛穴、水沟穴、委中穴进行针刺;对于落枕,则选取列缺穴、后溪穴、中渚穴施以针刺;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则采用针刺阳陵泉、阳辅穴等远端穴位的方法。这些均是从远端着手治疗急性筋伤的有效手段。此外,在处理如肱二头肌长腱滑脱、腓骨长肌滑脱等“筋出槽”类疾病时,务必先以轻柔的手法放松远端的肌肉,再施以局部复位手法。而对于急性颈、胸、腰椎小关节错缝,胸廓岔气等“骨错缝”类疾病,亦应先采用舒筋手法放松周围相关肌肉,再运用整复手法,使筋骨得以复位,气血得以和调,从而达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述的“使患者不知其苦”的治疗效果。其二,是指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考虑与治疗。在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差异显著,体健者与体弱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必然大相径庭。即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状态下,其治疗策略也应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郭氏在治疗一位搬运工的急性腰扭伤时,首次发作正值其年轻气盛之时,遂采用快速针刺腰痛穴并配合委中穴放血的方法,一次即治愈。而其二次发作时,该患者年龄稍长,且正值大病初愈、体弱不堪,加之再次扭挫损伤,已呈气虚血瘀之体。故此次治疗先以益气活血之汤剂内服,待其正气恢复后,再施以手法整脊,终获良效。由此可见,在治疗急性损伤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以制定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案。

基于此,《黄帝内经》提出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原则,在急性筋伤处理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亦有现代临床实践表明,遵循“急性期远端取穴、亚急性期局部施治”的分期诊疗方案,可使总有效率提升至92.3%(《中医正骨》2021年临床研究数据)。